王晶晶
一、案例简介
高职校的学生大都中考落榜、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因此我们高职校班主任面对的是在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他们的“质量”不够优秀,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良的“惯性”。
首先,在思想上,学生自由散漫,缺乏规矩,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滞留食堂;有些甚至本着在校应付老师、在家隐瞒家长的想法到学校“混日子”。
其次,在学习上,缺乏动力,经常为自己设置自我障碍。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本原因在于把学习当作应付差事,目标不明确。当对有些知识点概念理解不清时,不及时弄懂,导致习题处理有困难。在后续课程中涉及到此类知识点的相关知识会产生连锁反应,造成进一步的学习困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心循环,落下的课程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常常表现为:课前不积极预习、课堂不注重效率、课后不及时复习。只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对任课老师的“范围”过分依赖。
在生活、工作能力的锻炼上,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为人处事不成熟,做事缺乏周全的考虑,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强制要求别人听命于自己,为自己服务。情绪不稳定,与他人发生一点摩擦时,试图拉帮结派,用暴力解决。在作为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干事工作时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做事随心所欲,对他人、对集体漠不关心,不愿为他人付出。
二、背景分析
1.家庭教育观念
现在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生在家时,大多家长忙于工作或依赖家中的老人,往往导致孩子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学生会表现出自私、不关心他人、缺乏荣誉感等缺点。学生在校时,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家长完全依赖学校的老师,但是缺乏与老师及时的有效沟通,经常造成家校之间处理问题出现断层。
2.青少年心理特点
高职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存在以下几个矛盾点:
(1)意识独立与行为依赖的矛盾。学生自己想独立,但是由于在家时过于依赖父母或爷爷奶奶,既想脱离他们的“唠叨”,又想从中获取物质上的需要。
(2)表现欲望与行为能力的矛盾。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在老师布置任务时能够积极参与,渴望表现,但是在实际行动时缺乏行为能力,经常是“光说不练”。
(3)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大部分高职生是初中生成绩比较不理想没有上高中的学生,加上有些地方思想闭塞,认为没有上高中将来就是没出息,因此学生大多比较自卑,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但实际上他们的自尊心比较强,特别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强烈地希望能够得到他人认同和尊重。
3.高职校本身的课程及管理特色
高中的教学模式,大学的管理模式。因此学生往往在进入高职校后,不能适应学校的专业学习,有些甚至不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性质,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将来缺乏必要的规划。
三、主要做法
(1)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定位”,学习常抓不懈。在军训期间与学生建立初步的师生关系后,开设一堂以“自我定位”的素质教育课。
第一次课要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篇演讲稿,主要谈谈自己中考失败后的感觉、对未来的规划。各人演讲完后,布置下次课的准备工作:利用周末时间与自己的初中同学联系。要求至少要联系上高中的同学一人、上职校的同学一人、辍学一人,共计三名同学。用本子记录下他们的想法、目标及对未来的规划。
第二次课则让各人分享在不同学校的同学的目标、规划。根据已经掌握的素材引出“自我定位”的概念,和对自己定位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自我要求和目标规划。在开始就设立好目标,并每人制作目标卡片,在班会时宣誓,将目标贴到教室的目标墙上。在学生思想放松时就让其看看目标,以坚定信心。
课堂结束后,要明确地让学生意识到高职校与高中校的差别,自己的优势、劣势所在。要求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常看目标墙,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如何要求自己。要有竞争意识,要敢与上高中的同学比较,要相信自己。
在学生能够形成正确并积极的“自我定位”后,再开展系列的素质教育课“如何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一些列帮助学生生涯规划的课程,让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明确,促进学习动机。
当学生能够树立一定的自信后,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开始加强,那么开始在学习制度上对学生进行约束,将会事半功倍。我所带的班助主要有:督促学生上早自习;晚自习时专门安排晚自习座次表,方便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由学习小组的组长牵头、答疑、管理纪律;要求学生下午上一节额外的自习课,自习课时用来练习会计技能、会计背诵;每周或每半个月进行一次专业科目的测验等等。
在开学初,做好“自我定位”的引育工作,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老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努力能够受到老师肯定,受到他人尊重,不仅增强了自己的自信,也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之前的一些不良习惯,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持之以恒,因此要经常用目标坚定他们的意志,鼓励他们在学习上有所坚持,慢慢养成学习的习惯。
(2)积极地参与“DE计划”,真正促成师生交流。“DE计划”即“diary exchange”,中文意思是“交换日记”。这个想法是源于一部美国电影:一位女教师如何获得受歧视的黑人学生信任,以及后来是如何培养出他们出色的写作能力。写“交换日记”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放下“代沟”的想法,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开始时,班主任和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日记本”,并软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写对班主任的意见、对班级建设的想法、对学习的抱怨等等任何自己想写的事。每天写好后由班主任统一阅读并留言。再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出热点的问题,以日记的形式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自我思考。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找出解决方法。
后来,由于一半以上学生渐渐地没有坚持,便改为由班主任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有策略地写一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日记”。日记中也经常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写出对某些事情的抱怨,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日记本”上进行留言。学生往往能够“劝慰”老师,相互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当学生不能够相互鼓励、批评的时候,就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除了继续用“DE”来交流外,还要在主题班会、素质教育课上进行引导。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与老师真正地站在一个平台上交流,更培养出他们的自我觉悟、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班主任不仅达到了“引育”的目的,更是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地与学生“亦师亦友”。
(3)严格地执行《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根据他们年龄的心理特征之一——追求公平公正的待遇,出台了《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该《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总共三块:德育素质(30%)、专业素质(50%)以及文体素质(20%)。包括了从思想品德、成绩、日常活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最终进行评优奖励。它不仅是班里的班规,更是班级里的考核制度。
德育素质包括:迟到、早退、旷课、旷操、自习课讲话、宿舍内务情况、扫除参与情、课堂参与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基础分值为85分,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每天由值日班长记录、班长汇总,一周一次反馈到班主任处。班主任再根据反馈情况,给各人加、减分,并在班会时让各学生核对,有不符的部分进行修改。
专业素质指期中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均分为基础分值,再按各人的进步或退步情况有一定的加减分。同时,考取证书也有一定的加分。
文体素质不仅包含了学生参加团委、社联、社团等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的加分,也包括参加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的加分。表现出色的加分多、不配合的加分少甚至是扣分。
在最后表彰时,获奖同学的综合素质得分将张贴上榜,并上台领取证书和奖金、拍照留恋。督促其他未得奖的学生总结出自己弱点,调整阶段性目标,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同时,利用表彰契机,让“好学生”传授经验,锻炼他们在公开场合讲话的能力。
(4)组织“团队”形式的团日活动,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高职校的学生也许在学习上并不是最强项,但是他们也有许多特长,爱玩是他们的天性。经常组织团日活动,不仅锻炼了班、团委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增强了班级、团队的凝聚力。
班级中的团日活动,经常以小组赛的形式展开。如辩论赛、知识竞赛、“寻宝”活动、技能比赛等等。在活动之前,要求全班推荐出3-5名队长,由队长挑选4-5名队员进行队伍的介绍,包括:队名、口号、特色、优势等等,以此来吸引其他同学作为啦啦队或亲友团参与其中。班主任除了在最后协调各队“实力”时给与建议,其他全部由学生自己发挥。
在这样的活动中,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发挥的余地。让他们能够有用武之地,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存在感和荣誉感,让他们能够作为班级的一份子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旦觉得自己受到集体、他人的肯定后,学生往往渴望实现自我,为目标作出一定的努力。重视团队合作能力,将来上社会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四、基本成效
在这两年中,班级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早上基本能够自觉到教室出席早自习、按时到操场出操、不滞留食堂,做到守纪律、有规矩。日常的迟到、早退、旷课人数明显少于其他平行班级。学习成绩也仅仅落后于财管班,常居平行班级第一。在目前的会计专业技能珠算定级中,通过率更是高达85%,远远赶超财管班,宿舍内务更是学校里的“明星班级”。
根据大部分任课老师反应,班内学生上课的课堂氛围和上课遵守纪律情况明显好于其他所带班级。学生在上课时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讲。任课老师还表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关键时刻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经常回宿舍后复习到深夜。在即将开始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班里更是有近50名学生要求班主任出台“魔鬼训练”,督促他们完成会计证的备考任务。
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及社会所需要的职场素养。家长能够理解,并且鼓励、督促孩子利用假期打工,增强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基础。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能够信任班主任并且积极与班主任老师沟通。
当班主任做出某项决定时,大部分学生能够从心底里赞同老师,并协力将事情做好,能时刻记得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那么在执行起来的时候,学生虽然会觉得老师要求的繁琐严苛,但大部分人在决定时能够深思熟虑,充分发挥自主性,愿意为自己而努力。
五、创新点
(1)《综合素质测评》保证了评优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让学生觉得评优不再是只有成绩好,而是真正全面地要求一个人的各项能力。对每个人公平待遇,让“差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认可。这样学生不仅在学生上发奋图强,更是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类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2)老师能够真正地通过行动取得学生信任:每天记录生活琐事或一些现象,有目的地暴露一些班级里存在的问题,晚自习时交与学生传阅,鼓励学生在本子上留言,向学生求助解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能够将制度与人性化教育结合在一起,做到制度有成效。当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时,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成效。平时把老师当作可以说些体己话的大姐姐、开开玩笑;在班级成绩下滑时,再以教师身份严厉批评,学生主动要求老师鞭策,让学生“又爱又恨”。
六、推广普及
(1)每个班级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置《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的细则。
(2)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交换日记”的频率和内容以及进行的方式方法。
(3)在制定制度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明确告诉学生,如果学生不遵守制度,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并且言出必行。
(4)在组织团日活动时,能够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
七、社会反响等情况
经过严格的管理、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近两年来在连云港市内的职校中地位有所上升。在2011-2012年寒假,我带领学生参加的“市福利院献爱心”活动,受到了市区人民的支持和赞助。同年暑假,“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我班学生为东海留守儿童们送去爱心编织物、手工花、自制糕点等。在这些社会实践中,学生不仅学会关爱弱势群体,更是从行动中真正为他们做一点事。
参考文献:
[1]郭念峰等.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5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