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016-05-30 08:30李倩倩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眼海鸥课文

李倩倩

所谓“文眼”,就是指文章的精华要点,是文章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性语句。这些关键性语句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清朝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这便指的是文章的文眼,抓准“文眼”对理解文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重点、难点并不完全相同,有时它也并不在显眼之处。抓住它就豁然开朗;抓不住,可能会感到茫然无绪。因此,教师必须抓住“文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智寻文眼奠基石

抓住“文眼”进行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文眼”、找到“文眼”。“文眼,揭示全文之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文眼的位置是因文而异的,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课题即文眼

有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眼,如五年级上册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文章的基本脉络就是一个场景,两件事,一段结语。而文章始终都贯穿着一句话,那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文章的标题就是这句让“我”一生受用不尽的教导,标题即“文眼”,统领全文。

2.文眼居于篇首

文眼居于篇首是指一开篇就道出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让人了然于心。在《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这首儿童诗中,开头四句就是文眼:“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3.文眼位于文中

文眼位于文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有的文眼是显性的,可以在文中找到明确的关键性词句。如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小木偶的故事》,本文的文眼是“笑嘻嘻”,文中四次出现“笑嘻嘻”,小木偶因为脸上只有“笑嘻嘻”而遭受了一系列不公平,由此揭示文本的主题:生活是复杂的,我们要学会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第二,有的文眼是隐性的,并没有直接出现,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感悟来提炼出文章的文眼。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就是一个例子,“情义”这一文眼,需要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因此,寻找“文眼”的过程就是理解体会的过程。

4.文眼就在篇末

文眼出现在篇末,也就是说文章的结尾处有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或句,这样的课文也有很多。

二、紧抓文眼引教学

有人说:“凡文必有一段或数段为一篇精神所凝聚处,有一句或一词为一篇精神的发源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时,要重视起“文眼”在教学中的作用。

1.找准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眼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找准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繁从简,治杂从约。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文眼”就是“神机妙算”。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说说“神机妙算”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回归课文,梳理内容,让学生谈谈诸葛亮算到了什么?一是算到“人”,周瑜心胸狭窄,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二是算到“天”,三天后必有大雾锁江;三是算到“地”,北高南低,顺风顺水,曹军无法追赶。这样一来,让“神机妙算”这一“文眼”统领教学,对于课文的文段教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体现出教学的“整体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知人、知天、知地,的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2.捕捉文眼,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进行研究时,只侧重于教学的某一方面,如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或只注重了学习氛围的愉快,而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这一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就可以借助“文眼”,通过“捕捉‘文眼,整合教学”,让40分钟的课堂,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我在教学《彩色的非洲》这篇课文时就有这样的感受。在教学时我抓住了“色彩斑斓”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品读品味文章,突破一般的课堂教学结构,反常规地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节奏。通过捕捉“色彩斑斓”这个文眼,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意境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让学生置身于一幅幅五彩的画卷,感受非洲的独特风情和文化,欣赏优美的语言,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紧扣文眼,把握文章精髓

“文眼”就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时就是紧扣文眼。老人与海鸥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是“情义”。“情”是什么?是感情。“义”是什么?是情谊。请问:老人对海鸥特有的“情义”是什么?你能把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读吗?学生入情地读,老师入情地引,抓住文中的字词,细细咀嚼,细细品味。“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你们步行过二十余里吗?大约得多长时间?两三个小时。一趟两三个小时,一个来回就是五六个小时。这五六个小时老人“只为了给海鸥送餐”,并且“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为什么不是饼干块呢?为什么不放在别的什么地方?抓住这些语句和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心体会。学生通过学习,深深地懂得老人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在细心地照顾自己心爱的婴儿一样。从他们的朗读和回答中,就能知道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喂养之情。那海鸥对老人的“情义”又是怎样的?……这就是用学生自己的体会来代替教师的讲解。

三、巧用文眼促阅读

1.巧妙提问,始终围绕“文眼”

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这篇文章的“文眼”即“了不起”,然后设计一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虽然只是一问,但它直接与教学重难点相联系,为学生的思考设计一个切入点。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提问也是始终围绕着这个文眼而展开的,如“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说父亲是了不起的?哪里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怎么看出来的?”在教师的层层追问下让学生深入体会句子的各种表达方式和叙述效果。

2.品词析句,深入体悟“文眼”

《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文中的“困”、“扔”,让学生充分发挥合理想象,进行情感体验:

生: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板书:小鱼被困)

师:小鱼的家是广阔的大海,可现在却回不了家了,多可怜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

师:你从这个“困”字中感受到小鱼现在正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呢?它生活在又浅又小的水洼里感觉怎么样?(没有自由,只能无助地探着脑袋期盼、张望。)“困”字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呀?(小小的水洼牢牢地锁着小鱼,回不去大海,只能在这很少的水里垂死挣扎着。)

……

抓住重点字词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验用词的精妙。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只有真正让学生了解了文本,才能够领悟到,学生品读起来,才能有声、有色、有味、有情。

3.加强朗读,继续品味“文眼”

许多诗词中都有一些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它是足以使整首诗词生辉的亮点,即“诗眼”或“词眼”。这也就是我在本文中所说的“文眼”的一种。一位老师在执教《牧童》这首诗时,抓住“铺”、“弄”、“卧”三个文眼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首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然后个别读,要求学生读准确,注意诗歌的声调、节奏。在品读品味过程中,教师更是注重读思结合,加强朗读。

总之,“文眼”是作品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而且能涵盖全篇的词语或句子,它可以使全篇更为生动,更为出色,更有意味。教师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文眼”,抓“文眼”,品“文眼”。运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将“文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语文阅读的课堂能够文眼无声惜细流。

参考文献:

[1]张立峰.浅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教育,2004,(7).

[2]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文眼海鸥课文
霸道海鸥谁能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