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激发生命体验”的语文教学

2016-05-30 06:49:49吴丹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命体验语文教学

吴丹

【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如今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有的依旧停留在语言表面的简单剖析上,无法把握文章的深层意蕴,导致学生无法实现与文本真正的对话。“追本溯源”的语文教学力求在把握文章语言文字等字面解读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挖掘,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实现与文本和作者的碰撞。

【关键词】“追本溯源”;语文教学;生命体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规定了方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执教者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工具性”上,忽略“人文性”的挖掘,又或者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挖掘上无法深入,学生未与文本产生共鸣,表面上学了很多知识,但学完一篇课文后真正内化进已有认知体系的知识少之又少,考试一过知识也就遗忘大半。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学生并没有与作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无法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意蕴、作者情感进行碰撞。而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交流,教师解读教材时就要避免逗留于语文教学的外延,要能够深入到文本内部去,并从学情出发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将其与文本联系,让学生能够以其现有的认知体系去碰撞文本,并把文本所传达的知识纳入自己的已有的体系中去,产生自己对文本独到的体会,这样才算是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做到这一点,语文课标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实现也并不是难题了。

一、语文教学流于表面的表现和弊端

如今中小学语文课堂记笔记成为学生的主要任务,词语的、解释、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的情感、文章主旨等内容占据书头,可以看出教师教的很细致,学生学得也很认真和辛苦,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佳。中学语文教育中,老师常带领学生分析语言修辞,概括文章主题,总结了一系列答题的套路,比如回答修辞类问题即“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回答主题时爱国情怀、抨击封建社会、赞美喜爱之情等套话层出不穷,可是真正理解修辞、会用修辞,真正体会爱国之情、把握封建社会内涵的学生却很少。语文教学中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语言修辞,是无法获得真切的感受的,学生与文本的“隔阂”无法消除。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更多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外沿活动,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探究到文本的核心内容”同时教师也没有从学生现有的认知体系出发,将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自然无法以其已有的认知能力去理解作品,那些书本上记录的笔记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而不是学生的认知体系里。语文的“工具性”没有得到实际的领会和应用,“人文性”也就更不必说了。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篇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为例。作为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第一课,这篇课文必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课文立意清晰,语言激昂,作者鼓励大家打开文学这扇大门。学生在理解上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在许多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文章语言和结构的分析上,围绕着文中“门”的内涵、排比句式的应用、论证的思路反复讲解,这些固然重要,可是对于经历过小升初系统复习过的学生来说排比句式理解不算难事,文章中“门”的内涵和论证的思路可以清楚地从文中探知。如果将这些作为教学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内容,那这篇课文作为中学教材第一篇课文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学生只是停留文本表层,未透过文本外在的语言把握其传达的内在思想认识和人生体验。做不到这一点,那语文的人文性无法体现,工具性也并未真正掌握。又如有关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很多教师将课堂精力集中于修辞手法和一些字词的分析上,诚然这样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将语文教学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语言这一表层的分析和玩味,学生无法获知作品背后作者的生活体验并体会作品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生活的话,那么学生会感到语文是机械枯燥的,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缺乏激情,那么学习效果当然不理想。

二、追本溯源,激发生命体验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相连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大力提倡“语文必须联系生活,语文教学的根应立足于生产”的语文教学观;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也强调“语文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的广阔天地联系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美国教育家华特也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学者的论述强调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表层文字和章法技巧中,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外延相联系的更加开放和广阔的学科。这一性质也在指导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机械的教程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生活内涵,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碰撞,激发他们的生命体验,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得“有味”。

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在教材研读的环节,教师要能够深入教材,站在单元、一册书甚至是整个学段的角度上去分析文章,探讨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以及分析对今后学习和生活的教育点,并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将文章呈现的语言、方法技巧以及情感体验纳入认知体系中去。比如上述说到的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编者将其安排在初中语文第一课,重点不是学习文章字词、排比等表层逻辑,而是能通过这篇文章的研读引领这些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逐步认识文学,理解文学,最后能够热爱文学,为今后更高阶段的语文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在完成表层逻辑的学习后,最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把握作者写作这篇充满激情的文章的背景,并介绍其他一些类似的文章如周国平《经典和我们》、李晓《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越狱》等作为拓展阅读,了解大家们对文学的认识,并结合自己之前学习的体验,反思自己和文学的关系,为之后的学习规划蓝图。从这篇文章出发,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才能不负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又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不少执教者会围绕着文章的修辞、语气词使用等语言内容展开细致的分析和鉴赏,并设法通过读促进学生的写,可是学生写作水平并未提高。关键还是在于文本解读的时候教师未带领学生把握文章背后的源泉。老舍当时的在济南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所以他笔下的“济南”不同于现实中的济南,这个“济南”是带有老舍情感标签的济南,也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这座城太多的爱,所以他笔下“济南的冬天”才会如此温晴和可爱,才会有迸发出如此多优美的句子,只有融入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会让读者动容。学生反观自己的写作,理解文章写作中真情实感的重要性。这样指导写作远远比单纯地分析语句,简单的说教要有效的多。

流于表层逻辑的语文教学加重学生负担且收效甚微。深入挖掘文本,追本溯源,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到今后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麟生周红兵.《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3]曹明海,潘庆玉.《生活:语文教学的源头——论刘正国语文生活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6期.

[4]徐明亮.《追本溯源抓住根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现代语文,2014年9月.

[5]陈瑜.《中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D].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袁昊.《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13年.

[7]李良杰.《于漪语文教学智慧探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猜你喜欢
生命体验语文教学
《九辩》中的时空意识探析
文学教育(2017年2期)2017-02-20 18:23:56
文本解读教学需要生命在场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论苏轼诗歌的孤独体验与归依体验
文教资料(2015年21期)2015-12-02 02:56:32
大时代的小注脚
青春岁月(2015年14期)2015-07-29 14: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