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6-05-30 06:35:45刘文婧
今日财富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内涵主体

刘文婧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的经济制度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活力,同时,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的多样性也对社会的治理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一次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这标志着中共执政理念的转变。近年来,学界对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治理内涵、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价值取向、社会治理的路径等方面。本文梳理近几年来学术界对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综述社会治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社会治理;内涵;主体;路径

一、关于社会治理内涵的研究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1995年报告中给出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该定义明显把治理和统治区分开来,强调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的管理模式。 俞可平(2014)指出,善治不同于传统的政治理想“善政”或“仁政”,善政是对政府治理的要求,即要求一个好的政府。善治则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不仅要有好的政府治理,还要有好的社会治理。简单地说,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协同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次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二、关于社会治理主体的研究

侯非(2013)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一文中,对于各类社会主体在社会事务治理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政府并非是唯一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包括党、政府、社会组织、公民,认为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他主体的作用,实现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治理的要求,从而达到“善治”的目的。张康之(2014)在《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中指出,在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在由多元治理主体构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政府本位主义已经丧失了历史合理性,应当确立起 “他在性”的原则,在政府的外部还存在着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政府必须与他们进行合作,一道去开展社会治理活动。徐猛(2014)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中提到,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改革社会组织治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加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关于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

仍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的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面临着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空前急剧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善社会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总结如下:

宋贵伦(2013)在《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强调,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思想重视不够、问题底数不清、推进路径不明、政社职能不分、基层基础薄弱、综合协调不够、相关改革滞后等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姜晓萍(2014)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习惯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采取自上而下任务下达与政治动员的刚性工作方式,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忽略了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力作用。而且许多地方实行“即兴式”举措多,亮点不少,但由于多数属于 “碎片化”的局部试验,缺乏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制度设计,往往出现 “人走政亡”,后劲不足,可持续性不够的情况。孙涛(2015)在《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中提出,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比如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过大,贫富分配不均,腐败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之一,并推动着社会转型。

以上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主要问题涉及社会治理理念狭隘、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和执行过程存在问题,还有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多方矛盾等。

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发展为社会治理,适应了我国新时期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在新时期的新期待。为此,加快我国社会治理模式转换,必须采取有效的路径方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姜晓萍(2014)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包括完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公民权利保障体系,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巩固公共安全体系。王彦平(2015)在《改革政府治理模式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途径》中强调,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质,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当下放一部分权力给社会,提供土壤,创造环境,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与政府一起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形成合作共治的局面。兰志勇(2016)在《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战略路径》中认为,成功的社会治理,需要有力的政治经济的支持和国家层面的社会政策的指引和规范,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规模性立法,有底线思维的专业化政策原则,制度性执法和监管,集中与分权问责的方式。

几位学者分别从健全社会治理的体制,构建服务型政府,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加强法制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社会治理的途径和建议,着眼于政府、社会、公众三个维度的源头治理、动态协调,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几位学者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的的基本内涵,时刻关注所出现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社会治理体制、不断丰富、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努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全球治理理论.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EB/OL]求是理论网2013,12,7.

[2] 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2):2-13.

[3] 侯非.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3,10,19.

[4]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内涵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40:33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7:39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12:05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