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欣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同时又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以及物质结构等。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目标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加之“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导致物理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物理教学退化为知识的机械灌输,甚至演化为解答物理习题规律和技巧的讲练。这种以考试为目标的习题教学,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机械的运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习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来。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遇到新问题时,不勤于思考和不善于思考,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缺乏创新,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应强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推动应试教育模式的改革、突破“题海战术”的怪圈和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驱动力,是创新思维、想象和创造性行为的前提。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的情绪意向。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与他的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的。激发学生探根求源的愿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索的冲动,从而萌发创新意识开始创新思维活动。例如在物理教材《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物理科学方法教材内容简单,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一笔带过。其实这应该是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好题材。学生能由认识理想实验和控制变量实验这两种物理科学方法,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点燃敢于探索物理科学勇攀科技高峰的激情。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主体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是学生学好物理的主要素质。根据中学物理的特点,首先要培养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
如得到一架托盘天平,你能观察到什么?那里秤盘、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平衡螺母!这架天平的原理、用法、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如何?用这架天平如何实验?又如课本中关于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通过观察,你能看出这个实验中哪些可变的因素?改变这些因素会表现出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光电效应的哪些规律?通过这样观察与实验既可培养学习能力,也可培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做“阴极射线”实验时,为了避免外界对射线管的影响,他用黑的厚纸管把管子包起来。意外的发现在1米以外的涂有亚铂氰化钡的荧光屏发出荧光。这一现象,使他很惊讶,因为他明白阴极射线只能在空气中行进几厘米,而绝不能使1~2米以外的荧光屏发光。那么使荧光屏闪光的射线究竟是什么?他孜孜不倦的重复他的实验,并在射线管和屏之间放上各种物质来进行观察。从而发现了“X射线”,又叫“伦琴射线”。伦琴射线的发现对物理学进一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展示了物理学尚有极待探索的未知领域,使人们奉为信条的经典物理的理论陷入了“危机”,标志着物理学的研究由宏观步入微观,给物理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由于伦琴工作的重大成果,他被评为1901年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土壤,虽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创新思维,但创新思维过程无疑都包含问题解决。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不能有效地解决物理问题,甚至得出错误的结果的现象是常常会有的。例如,我在《平抛物体运动》的教学中,在连续三个班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例题l]将一个物体以10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经过时间t,正好垂直打在一个倾斜角为45度的斜面上,g=10m/s2,求t为多少?
这一个例题由我引导学生分析,是己知末速度方向,求运动时间的问题。学生都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个例题。
我又列出[例题2]将一个物体以10m/s的初速度从倾斜角为45度的足够长斜面上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10m/s2,求物体从抛出到落到斜面上所用的时间t。
结果八成的学生得出的结果和例题1是一样的。这说明解决例题1的方法已经对学生造成了一种定势,对例题2的解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逆向思维是一种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对于物理习题的解答,学生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过于狭窄,甚至造成思路堵塞,无从入手。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习题,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解题过程中在某一方向思维受阻时,能够及时转向另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路更流畅、更敏捷。
总之,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从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逐步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