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玲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11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美术教学更充分地发挥其审美效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
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欣赏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如,在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我把文字、视频等信息分类制作成超链接课件。在欣赏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尽管画中描绘的情景年代久远,但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拉近了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欣赏作品构图、造型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风俗等相关信息,轻松实现了多元知识的完美吸收。
二、引导发现,让学生在自然中体验美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
1.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大自然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中,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欣赏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美,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自然美,让学生置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龙腾虎跃的喷泉、色彩斑斓的霓虹灯与形态各异的民族服饰,这些色彩和线条能直接给予学生美的感受。教师可引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是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园林、民居、城区等古香古色或是现代城市的建筑等。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生存环境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能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3.鼓励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美。校园中的环境美化、教室的布置无不充满美的因素,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熟悉环境中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如,在美化科室及教室时,在墙上张贴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以及名家字画、美术室摆放一些精美手工作品等,使学生置身于高雅、熟悉的艺术环境中,可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或让学生运用美术课学习欣赏美的方法,发现家庭环境中的美,如家庭中家具的摆放、工艺品的陈设美等,对不美的因素加以剔除。这样,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中,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挖掘美,享受成功的快乐
1.在美术设计课中,巧妙将兴趣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在手工课“自制生活用品”中,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废旧挂历、易拉罐等,学做几种不同造型的小像框、课程表、笔筒等工艺品并布置自己的课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利用起来,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
2.在美术创作教学中,我通过张贴学生作品,经常开展小规模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创作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的欢乐。同时,不放过各种有利时机,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有一天,下着牛毛细雨,课间时学生在蒙蒙细雨中尽情嬉笑玩耍,看到这个场面后,我觉得这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用绘画手法表现生活的好机会。于是我来到学生中间,指导大家观察这欢乐的场面,从画面色彩、动态、背景到画面意境,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感受蒙蒙细雨中各色雨伞、各种有趣活动构成的美好画面。上课时,要求学生以“在雨中”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由于有了课间的指导,学生对比较难表现的主题有了亲身感受,觉得有东西可画,兴致很高,创造出了不少令人叫绝的好作品。可见,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美的塑造过程。每一位有灵性的孩子,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真善美”的感召下一定会创作出更富有个性的积极向上的作品。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