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董会后,还需一场战略会

2016-05-30 23:55穆胜
中外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董会落地商业模式

私人董事会过后,从“方向”到“落地”的距离还有多远?为何好方案不能立即转化为行动?

私董会2.0毫无疑问是一个顶级的道场,能够帮助私董伙伴们找到方向。但方向并不代表问题已经解决,有凤毛麟角的企业能够“一点就通”,在私董会上拿到了方案之后,立即转化为行动,很快就产生效果。更多的企业则是存在从“方向”到“落地”之间的各种纠结,需要被“扶上马,送一程”。

所以,私董伙伴在感受到了私董会带来的巨大价值后,多数会提出“私董会后有没有后续服务进行对接”的问题。好在,我们不是为了私董会而做私董会,它仅仅是个“入口”,在与私董伙伴之间建立信任和达成共识之后,我们借助私董会2.0的产品矩阵,可以实现对于企业的深度伴随。

私董会2.0前期通过与企业家深度交互产生方案,深知这种模式的魅力,我们的后续服务也得其精髓,进行传承和发展。传承有两点:其一是一直将场景锁定在前台,而不是传统“隔离式”、闭门写方案的咨询;其二是讨论问题的核心结构依然是使用私董会2.0的流程模型。在发展上,我们将探讨层次从“战略方向”下沉到了“具体执行”,带着企业形成具体方案和突破战略堵点。

具体来说,就是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三会”:“私董会”为企业“找商业模式和战略方向”(宏观);“战略会”专注于为企业解决“梳理商业模式、战略体系和执行方案问题”(中观);“经营会”为企业解决“日常的战略执行问题”(微观)。

为何要开战略会?

这个脉络异常清楚,但好多企业家并未理解战略会这承上启下的一环。

企业从“方向”到“落地”之间一般链接方式是:老板找到了商业模式和战略方向,而后将意识里的“灵光一现”形成方案,并强行分解任务,要求“落地”。老板用推土机一样的模式推动企业前进,高管成了耳提面命的执行者,而不是战略的支持者。有的企业CEO甚至说:“我不需要他们理解我的战略,我只需要他们执行。”

当高管们没有听懂老板的话,就只能带着疑惑去执行。好比让一个人去走玻璃栈道,尽管会被反复告知“这是安全的”,但迈出去的腿始终在打哆嗦,进退不是。执行效果怎么会好?

有人拿出马云和史玉柱“哪一个员工和我谈战略,我立即开除他”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合理,却没有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逻辑陷阱。

从经济学的规律来看,无论国家、企业还是其他组织,发展初期都需要威权存在。企业在初期盘子小,目标明确且环境单纯,威权主义方便调配资源,大干快上后迅速产生绩效。此时,老板相当于火车头,带动节节车厢往前走。但在发展的中后期,企业的盘子越来越大,目标尚远且环境复杂,此时就需要去中心化,要求组织变成联合舰队,所有高管都自带动力,各管一摊儿。因为,老板不可能无所不在,需要高管自己处理诸多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单纯执行。

事实上,威权主义下,高管通常根本没机会理解老板的意图。一次,我参加某企业高层会议,老板发布了战略转型指令,并强势要求必须“落地”,高管也纷纷表态“听懂了”、全力执行。而会后我听到了两位高管的对话。

财务副总对营销副总说:“你听懂老大的意思了吗?”

营销副总有点茫茫然地说:“没太听懂……”

财务副总问:“那你为啥积极表态呢?”

营销副总笑答:“呵呵,你不也积极表态了吗?”

两人面面相觑,一起摇了摇头。

如果一个企业里,只有一个声音,本来就不正常。高管不可能没有不同意见,只不过看老板愿不愿意倾听而已。而现实经常是,高管一开口,还没说两句,老板就反驳:“别说了,这个事情就这样,不用讨论了!”当老板带着一副“你怎么还没听懂”的表情,还有人会去试图理解吗?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表决心了。

但是,如果老板期待这群高管去“落地”执行,那就是自欺欺人。要么人家做个提线木偶,老板说啥是啥;要么人家也被骂疲了,阳奉阴违,当着老板演演戏,背后该干嘛干嘛。

撇开初创公司,进入稳定期的企业(参加私董会的企业多属此类)必须依靠高管团队的上下同欲,才能实现从“方向”到“落地”,而这绝不是靠强势老板骂出来的,需要一个对话的“道场”——战略会。

战略会是规范的梳理

战略会是企业在形成一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方向后,在高管层(有可能邀请上下游生态的代表参加)召开的会议,其目的是梳理商业模式和战略体系,并将这些宏图转化为执行方案。它是私董会2.0方法在另一个场景的应用,其核心也是私董会2.0的双漏斗模型,但在“入口”和“出口”上,却和私董会2.0的流程有很大不同。

从问题的生成(入口)来看,战略会是“从结构到聚焦”,而私董会是“从发散到聚焦”。

战略会不同于私董会,其目标异常明确:就是要针对企业实现理念到落地的转化。具体来说,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战略体系,再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执行方案。因此,战略会就是自上而下、层层梳理、明确框架的过程。其中,商业模式和战略体系是决定执行方案的背景,需要运用结构化的模板来勾勒。

私董会则不同,每个私董伙伴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而“问题提出”之后还需要经过“问题探究”和“问题澄清”才能抵达痛点。因此,“找方向”可以天马行空,而“落地”需要一板一眼。在私董会里,是用私董伙伴们的能力来探查背景;而在战略会里,则是依靠总裁教练的框架和能力来勾勒背景。

从方案的产出(出口)来看,战略会是“操作型方案”,而私董会是“思路型方案”。

在私董会2.0的体系中,私董会和战略会都要出方案,解决问题,但两者层次不同。私董会过后,老板会有更清晰的思路;而在战略会之后,高管团队会有更清晰的思路,并能够直接用工作进行对接。所以,战略会里的方案一定要能够分解到高管身上,甚至于高管们找出自己需要做什么来承接战略体系。

平时,老板和高管是对抗的。高管的任务不是来自他自己想做什么和认为对的事,而是来自老板要求其做什么。抱有这种心态,首先就让执行力降低一大半。而在战略会里,高管们被赋予了定义自己工作的权力,并且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被限制在规范的框架和既定的方向内,这个框架又是会议上一步步推演过来的,是老板和高管的共识。最后,大家形成了智慧的整合,而非观点的内耗。

战略会是规范的梳理,教练必须有规范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生成时,必须有简洁而严谨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体系模型;而在方案产出时,必须有明确的落地框架,研发、生产、品牌、营销、财务、人力、金融等子模块中,2-3个存在堵点的模块会成为战略执行的重点,需要有相应的打法。

有的企业,商业模式或战略根本就是一团乱麻,一个似是而非的词汇加上后缀的“战略”就成为了“XX战略”,甚至提出“领先战略”之类的外行话。有的企业,连品牌、营销和销售都分不清楚。此时,就需要教练充当强力的构架师,梳理背景框架,连接碎片化的执行功能,找出有机联系,搭建从“方向”到“落地”的桥梁。

战略会是平权的沟通

除了流程上的不同以外,参会人员的构成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会议氛围。具体来说,战略会是“内部人的会”,而私董会是“外部人的会”。

这两种会议是不一样的。战略会既然是内部人的会,就肯定有中心权威,有尊卑等级,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来达到讨论所需的“平权结构”。相反,如果是外部人的会,天然就存在平权结构。千万不要小看了“平权结构”的重要性,一个科层式的组织结构里,是很难整合智慧的,因为除了顶层的老板外,每个人都是零件。“位份”决定了他们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如果是这样,所有人都顺着老板的话往下说,战略会就起不到任何沟通的作用,根本没有必要开。

在战略会上,特别强调两点:第一,今天最大的权威不是老板而是教练;第二,这是战略会,是为了听真话,大家都直接出干货。而这个时候,心领神会的老板也会站出来表态,支持教练对于道场氛围的定义,毕竟他要发动价格不菲的战略会,还要花费2-3天来参与,本身就证明了一种决心。

而在讨论过程中,教练也会有意“打压”老板的权威,让高管们感觉到教练在支持他们,“你看看,老板也不是神嘛,有些问题还是具体执行的人看得清楚。”有了这种状态,讨论就容易进行下去了,高管们就有了表现的欲望。实际上,这是一场“秀”,如果老板会玩,那么高管们就会进入角色。

事实上,很多私董伙伴都希望在企业内部,请内部人当教练,原版复制这种模式,但教练往往镇不住场,效果并不好。所以,战略会需要引入外部的总裁教练,一方面是置身事外,相对公允;二是有权威身份,便于引领;三是功力深厚,能平衡现场沟通格局。

当然,每位高管最初都还存有怀疑:“教练懂我们这个行业吗?”“短短两三天,能做什么?”“我还用听你讲课?”总裁教练没有“底气”和“实力”,立即就会现行,甚至被赶下台。而有经验的总裁教练,能将对抗的情绪为我所用,在高管形成认同后,转化为强烈的倾诉欲,则将成就一场推心置腹的战略会。

(中外管理私董会总裁教练、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CEO)

责任编辑:庄文静

猜你喜欢
董会落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画布
谁来帮企业家破除“心中贼”
匹克体育:成为国际一流的品牌
匹克体育:成为国际一流的品牌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
私董会:中国企业家新商圈
“玩法”:私董会本土化实践
化繁为简,医保支付价可“落地”
法律何以难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