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桂东
[摘要]“浮力”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文章探讨了运用新课标理念设计“浮力”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初中物理 浮力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67
一、新课导入
1.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万吨巨轮在海上航行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问题导入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画面中的游轮.为什么轮船可以在大海上自由航行而不沉没?
【学生思考】是浮力的作用。
【教师提问】那么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此巨大的轮船,需要多大的浮力才能托起它呢?这个浮力又如何测量和计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与我一起探索这一秘密。
【设计说明】通过轮船航行的画面和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人手,引入“浮力”的内容,实现生活化教学;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解
1.探究浮力概念
【实验探究】展示本节课的实验器具:量筒、清水、乒乓球、石块、弹簧测力计、空瓶、水桶和烧杯等。
【教师提问】现在我将这个乒乓球投入到这个空量筒当中,谁能想办法,不倾倒量筒,也不用镊子类工具,把它取出来?
【学生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可以往量筒里注入足够的水,让乒乓球浮上来。
【教师提问】大家做得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将浮上来的乒乓球再用手按到水中,感受一下手上是否有压力?而乒乓球的运动轨迹又如何?
【学生思考】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结论:手有压力,而且乒乓被压下去后,最终又浮上来。
【教师提问】请问感受到的这个力是什么力?它的方向如何?这与我们所学的“浮力”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手上感到的力就是浮力,是向上的。
【总结引导】根据以上的实验和结论,请学生总结浮力的概念及方向。
【设计说明】通过动手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物理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精神;通过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探究浮力测量
【演示探究】教师在弹簧测力计下方坠上石块,记录测力计的读数;再将石块放入水中,记录再次测量的读数。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结果,探究浮力测量方法。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否出现了差异?产生这个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浮力就是两次测力计读数之差。
【总结引导】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浮力测量的公式:F浮=GF。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并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探索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3.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游戏探究】假设今天我们举行一场“龙舟比赛”,请同学们用彩泥做船,砂石做货物,看哪组承载的货物最多?并评选出优胜小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互相观察各组船只特点,为什么有的船承载的货物多,有的船承载的货物少?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将手中的空瓶慢慢按入水桶,并体验这一过程中各实验元素的变化。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实验过程中,浮力大小、水位高低、空瓶没入水中的体积大小等是否都发生了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将刚才游戏和实验中获得的体验进行分享和讨论,总结影响浮力的因素,并形成实验总结报告,交给老师。
【设计说明】通过游戏探究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浮力”研究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尝试将做菜用的生鸡蛋放到水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逐渐往水中添加食盐,并轻轻搅拌使之溶解,观察又有什么现象产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本节课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原则,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构建探究型课堂,使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嘴和动脑来学习“浮力”知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