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锡辉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核心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当今时代,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史地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创设情境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方法。丰富多彩的数学情境、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就会像磁铁般地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使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自然产生。
如在教学《重叠问题》一课时,首先创设一个学生比较喜爱的脑筋急转弯的情境引入教学:“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只需要买三张电影票就够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情境和问题一出,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由此渗透“重叠”一词的含义,使学生对重叠问题有了初步的感知,为突破难点埋下伏笔。教学例题时,教师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跑步、跳绳的情况。当被调查的6名同学中没有出现交集现象时,教师自己也加入到情境中,“老师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身边,自然就会有一种贴近感和责任感,从而乐意去解决数学问题,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在练习时安排了数学欢乐岛和小小智慧树两个部分,其中数学欢乐岛创设了“我和动物是朋友”、“喜羊羊文具店”的情境,教师以活泼、可爱的主持人风格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二、提供探究机会,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时,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知识。如在教学《重叠问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四次自主探究的机会。
第一次自主探究的机会:现场调查,收集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手持7个号码现场调查喜欢跑步、跳绳的学生人数。通过调查,收集了这样的信息资料:喜欢跑步的有2人,喜欢跳绳的有6人,其中老师两项运动都喜欢。要解决“喜欢跑步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是8人,另一部分学生却有疑问:只有7人,没有8人呀?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到底是多少人?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次自主探究的机会:直观表演,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拿出两个自制的红、蓝呼拉圈,请喜欢跑步的同学上台站在红呼拉圈中,喜欢跳绳的同学站在蓝呼拉圈中。这一站,问题自然产生了:老师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老师应该站在哪里?进而关注“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同学们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将两个圈交叉重叠,老师站在两个圈交叉的部分。“老师表示什么?左边的人表示什么?右边的人表示什么?”通过直观表演,一目了然,为理解韦恩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次自主探究的机会:抽象概括,建构知识。
如何将直观形象的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也就是说如何用图形表示出来?教师又准备了红、蓝两个橡皮圈,请学生到黑板上把号码粘贴在橡皮圈中,经过尝试、调整,在同学们的主动思考中,学生摆出了韦恩图,初步体会到集合的思想方法。
第四次自主探究的机会: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在结论的形成过程中,除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还需要算式的支撑。“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算法,如:6+2-1=7(人)、5+1+1=7(人)、6+1=7(人)、5+2=7(人)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学生的世界里展示出来了,他们能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解释每个算式的意义。学生的自主建构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三、提倡合作交流,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呈现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良好势头,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启发中活跃思维,从而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获得进步。
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最后安排了一个开放性的“猜一猜”的游戏:“水果店昨天进货4种,今天进货4种,猜一猜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水果?可能有哪几种情况?”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长负责本组讨论结果的小结、汇报,然后进行班级交流得出:
重叠1种时 4+4-1=7(种)
重叠2种时 4+4-2=6(种)
重叠3种时 4+4-3=5(种)
重叠4种时 4+4-4=4(种)
没有重叠时 4+4=8(种)
之后教师又让学生同桌之间玩手指重叠游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同学们从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结合实际应用,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即现实生活中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学时只有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重叠问题》一课时,笔者将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实际之中开展教学,围绕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如“喜欢跑步和喜欢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文具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文具?”、“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和语文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水果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水果?”等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以诚恳的评价,学生感到学习的无限乐趣,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五、激励性评价,培养自主学习的持久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在教师组织、帮助或引导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后,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教师对学生评价所使用的个性色彩语言,应是帮助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练习成功进行合理归因。
比如:当学生根据直观表演的情形贴出韦恩图后,教师及时地进行了激励性评价:“知道吗?这个图就是韦恩图,它是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约翰·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看,你们的思维和数学家的一样,真了不起!希望你们长大后象韦恩一样!”说完,师生紧握拳头配以加油的动作。事实说明,有归因的评价比那些公式化语言评价更有效,能使学生学习信心十足,情绪高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延续学生的自主探索。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形成内在、持久的学习动力,矛盾亲身体验,方法自主寻找,思路自主选择,规律自主发现,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参与学习、善于学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