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活动,主要可分为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三类。一日活动的实施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才能更科学地落实,其中的过渡环节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不然,因为连接前后两个活动之间的纽带就是过渡环节。如何安排好过渡环节,避免消极等待,从而富有趣味性地将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科学、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巧妙“串珠成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现状
1.教师欠缺教育意识,呈松散状态。
一个活动结束后,一部分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幼儿休息、放松的时间,由孩子自由发挥,孩子不打闹就行了;还有部分教师则用如厕、洗手、喝水环节来代替过渡环节,转换比较生硬、无趣,忽略过渡环节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自律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
2.过渡环节形式单一、无趣,存在消极等待现象。
每当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过渡时,教师为省事而用简单指令性的语言,如“请小男孩去洗手”、“该吃饭了”、“该午睡了”等,幼儿听后懒洋洋地走来,因为这种形式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且许多幼儿同一时间集中做一件事,会让部分幼儿无所事事,因为他们要等待,等同伴做完才轮到他,以至于等待过程中发生冲突而导致教师不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二、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从幼儿的角度来说,过渡环节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教师角度来说有利于教师进行现场思考和活动调整。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将“过渡环节”作为与其他活动同等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利用,而不是作为消极等待的环节。
三、整合活动环节与过渡环节,避免消极等待
根据《纲要》的精神,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应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其实,孩子的消极等待现象普遍存在于一日生活中,在盥洗、喝水、午餐前后、午休起床后、离园前这些过渡环节中,表现尤其明显,需要整合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现象。
1.变排队多、等待多、室内活动多为自由活动多。
在户外活动结束后,保育员老师带女孩们先进入教室如厕、喝水,男孩继续游戏一会儿后再进教室,这样既避免了男孩、女孩同时如厕的不便,也避免了拥挤和等待。而在等待如厕慢、喝水慢的个别幼儿时,可让其玩手指游戏,这样就减少和消除了消极等待现象。
2.变集体活动多为小组、个人活动多。
午餐前,可先让幼儿自主上台表演节目,也可让幼儿自主选择看书、玩结构玩具、听故事、拼图游戏、语言游戏、剪纸、捏泥等安静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等待进餐。
3.改管得多为放得多。
在起床后,幼儿穿衣有的快,有的慢。请穿快的幼儿来帮助穿慢的幼儿整理衣服,尝试了几次效果很好。每天轮流请幼儿帮助伙伴,检查伙伴鞋子的正反、衣服的整齐与否。
四、巧妙运用多种趣味性衔接,使过渡环节更自然、有序
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曾说过: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像是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颗珍珠,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将之串成一串项链,让每一颗珍珠都闪光发亮。过渡环节中幼儿的秩序相对来说是比较混乱的、难控制的,可通音乐、儿歌、民间小游戏等衔接让幼儿快速融入下一环节。因为这比教师简洁的语言指令有趣多了,所以巧妙运用这些趣味性衔接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动的秩序也相对稳定了。
(一)巧妙运用音乐作为过渡环节的信号提示
音乐不仅能愉悦幼儿身心,而且能使之产生想象,让幼儿在自然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一些要求和自觉去完成一些任务。实施幼儿教育需要依照《纲要》的精神去做,达到让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参加活动的境界。因此,结合幼儿喜欢音乐的特点,逐个试用风格多样的音乐,有轻快的、优美的、激昂的、舒缓的,找到适合的音乐用于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在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的有些环节选择相应的音乐做信号,让音乐替代老师的口头指令,不仅能减轻老师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还能够使孩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听到某段特定的音乐,会自主地进行相应的活动,使一日生活过渡环节衔接更自然。
1.根据一日生活环节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音乐。
音乐的魅力在于对人的情趣、情感能起到调节作用,愉快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昂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安静的音乐能使人情绪稳定。根据不同音乐性质的特点和一日生活环节特点选择相应的音乐,如进餐、午点环节,选择轻音乐《River flows in you》,其节奏平稳、安静,能让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进餐;区角游戏时,需要幼儿斗志昂扬、精神百倍地去选择区角材料并大胆操作,选择钢琴曲《森林狂欢曲》才能达到此效果;整理玩具时,选择明快、有集合指令感的音乐,幼儿听到后就能愉快自主地收拾玩具,选择轻柔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较为适合。
2.让音乐循序渐进、螺旋递进地贯穿在相应的环节。
第一次播放音乐,需要语言提示,不仅需要肢体语言,还需要口头语言的说明让幼儿做出反应。一周后,随着幼儿对音乐越来越熟悉,口头语言提示可省去,只需要播放音乐,加上肢体语言提示,幼儿就能很快做出反应。两周后,不需要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说明,幼儿就能在相应的音乐伴奏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如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一响起,幼儿就能整理玩具,幼儿长期在反复强化过程中,音乐刺激越来越起主导作用,使幼儿形成稳定的“习惯性”,一听到就知道相应的要求是什么。
(二)巧妙运用儿歌作为过渡环节的信号提示
集中教育活动需要幼儿将椅子快速搬到指定位置,开始只运用口头语言提示“请第一组搬椅子排队坐好……”试用几次后发现口头语言提示效果不佳,就选择儿歌《蚂蚁搬豆》,让幼儿扮演蚂蚁来搬豆子,“小朋友们!我们来当小蚂蚁,听着歌曲把‘豆子搬到中间。”一播放儿歌,孩子们就乐呵呵地把椅子搬到活动室中间坐好了,只用了短短40秒钟,速度可快啦!
以往带孩子出活动室前,教师总是费尽心思地组织着每一个幼儿排队,因为每次排队都有找同伴说话的;有呆在座位上不动的;有慢吞吞地走来的,每次都要等那几个喜欢说话的幼儿安静下来才能组织下面的活动,在等待中浪费了时间。而排队也用上好听的儿歌后,师幼一起互动一边朗诵儿歌,一边排队。幼儿对一边踏步一边走喊口号“一二一”特别感兴趣,每次都能快速有序地站好队,效果非常好!儿歌如下:
排队喽!(师)
小椅子,塞进去。(幼)
小朋友们,(师)来排队。(幼)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师幼)
立正!(师)一二!(幼)
(三)巧妙开展有趣的民间小游戏作为过渡环节的手段
民间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主要存在形式,它所需材料简单、内容易学、种类丰富、趣味性强、玩法多样、不受时空和场地的限制,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过渡环节是零碎的间隙时间,可为幼儿准备一些民间游戏材料,如绳子用来玩“翻花绳”,材料很简单,却有很多玩法,大家百玩不厌。而在一些需要排队的时间,可引导孩子玩一些简单的点兵点将和拍手游戏,减少孩子们在等待时的吵闹和不耐烦。合理运用民间游戏,不仅能让幼儿在过渡环节活而不乱,而且还能通过游戏让每个幼儿都互动起来,同时还让孩子们学会了分享、谦让、协商,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过渡环节没有强行的要求、没有指令、没有等待,一切都是那么的默契、自然有序,教师的隐形教育得到了发挥。“一日生活皆教育”,过渡环节蕴藏着无数教育契机,结合《指南》、《纲要》的精神,优化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丰富多彩、合理又有趣的过渡方式,进而灵活地渗透在每个活动之间,使幼儿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保持着愉悦的心情玩中学、学中玩。让我们用心感受着孩子们在生活活动中的点点滴滴,一次又一次地调整、优化趣味性过渡环节,巧妙地“串珠成链”,让每一个过渡环节都如一颗珍珠般闪亮,令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