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琳
[摘要]中学普及法治文化意义重大,既有利于我国中学学校更快的实现依法治校,又能够让学校快速走向现代化。但目前我国中学法治文化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中学学校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展开法治文化普及实践。本文主要从意义与实践两方面对中学普及法治文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学;法治文化;意义;实践
中学法治文化内涵丰富,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阐释。但是实际上各位学者对学校法治文化的阐释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解释而已。无论何种阐释,大家一致认为,在中学普及法治文化,是中学学校未来发展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也是学校走向法制化管理的关键所在。
一、在中学普及法治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中学学校实现依法治校
法治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典型标志,任何社会组织以及机构都应该依照法治办事。中学学校承载着祖国未来栋梁的教育责任,普及法治文化,既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学学校深化自身改革的需要。但现如今我国大多数中学学校都未普及法治文化,或者即便开展了相关方面的工作,也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如果没有法治文化长期的熏陶,依法治校将无从谈起。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有45%的中学没有健全规章制度体系,而有超过50%的学生对自身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当履行的义务没有清晰的认识。通常情况下,中学学校只是通过开展讲座、课堂灌输等方式来讲解法治知识,这些方式非常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法治文化普及效果不理想。因此从整体上来讲,当前我国中学法治文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与依法治校还相距甚远。但是如果中学能够加大普及法治文化的力度,丰富教师的法治知识,并向学生灌输相应的法治文化知识,整个校园都处于一种浓重的法治文化氛围中,相信学校依法治校的目标将会很快实现。
2、有利于中学治理能力的提高
在中学普及法治文化,需要学校制度建设方面的变革支持,而在这一变革中,学校管理能力定会提升。首先,学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校长治校”将会改变为“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与学生都不再崇尚校长权威,而是信服于法治权威。
现如今,很多公办学校已经有了自主办学权,而教师也主要以聘任为主,总之,各个方面的改变,使得学校治理更加复杂,纠纷越来越多,这就决定了学校不可能成为封闭式的教学机构。作为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学校在这纷繁复杂的关系中必须与法律接轨,即构建法治体系,建设法治校园。而做到这一点,法治文化的普及必不可少。其次,我国很多中学治理能力都不是很强,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依法治校的意识,而与之相关的监督机构也不够健全,要促进中学治理能力提升,就必须积极开展法治文化的普及工作,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3、有利于中学更好的实现育人功能
中学法治文化普及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校中的各个主体都具备法治品质,拥有一定的法律素养,让师生更加重视法治,以此实现学校教学育人的功能。第一,学校可以通过普及法治文化,让师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第二,随着法律知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学校应该培养师生的规则意识,让师生具有权利意识;第三,师生通过对法治文化的了解,会更加的信任法律,拥有法治情感;第四,师生逐渐将法治意识应用在日常教育与学习中,具备一定的法治能力。
二、在中学普及法治文化的实践
在中学普及法治文化具有诸多意义,而通过何种方式来进行普及是各个中学需要关心的问题。依据中学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
1、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
学校章程是为保证学校自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根据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一定程序,以文本形式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事项做出全面规定所形成的规范性文件。章程是中学教育教学和办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各项活动的“最高宪章”,是学校优化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必然要求。
2、创新法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学校有必要在现有条件下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立足课堂,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的同时,一是将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在法治宣传和教育中的作用落到实处;二是尽量引进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对学校师生进行法治教育和法治宣传。如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邀请职业是律师、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的家长到学校进行普法知识讲座,这样既可以发挥家长的优势而弥补学校法律专业师资缺乏的现状,还能在法治教育方面探索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新途径;三是改革现有法治教学方式方法。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学校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如开展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调查报告,举办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法院审判旁听等对于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和形式,提供给学生从事讨论、批判、参与实践的机会,积极探索增强学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教育形式与途径。
3、中学法治文化中行为法治因子的培植
主体观念法治是内因动力,学校制度法治是外因规范,观念法治“主动”催生学校各主体行为法治化,学校制度法治以规范的约束力“强制”学校各主体实现行为法治化。学校主体行为法治化的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化和合法化,学校内部组织机构依职权有序开展办学活动,“依法治校”作为一个动态的体制机制得以切实运行。二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实现。一方面,学校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保证学生能够平等获得教育资源和公正评价,对于学生的处分要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程序正当。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保障教职工在教学科研、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法定权益,做好教职工岗位聘任和管理工作。三是学校安全管理和涉校纠纷解决机制合理合法。学校应当建立校内调解、申诉和争议解决机制。对于校内未决纠纷,学校积极采取校外调解、司法诉讼等途径,以法律作为处理纠纷的依据,依法承担义务和责任,也要依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学法治文化建设主体应该是管理者以及师生。管理者要组织各项法治活动,让师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而后能够对自己的权利以及义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将法律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以此推动法治学校的建设,让学校更好的实现教学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浩.校长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考试,2015(20)
[2]胡金荣.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缺陷及加强建构的策略[J].生活教育,2015(20)
[3]陈金塔.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4)
[4]钟雄斌.谈校园文化与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J].生活教育,2015(20)
[5]彭佳景.学校应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高地[J].湖南教育(下),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