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姚芳
学生经历了一二年级字、词、句的积累,到了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学生作文,其实是一个脑海中已存内容输出的过程,没有存入,就没有输出。存入的内容不仅包括字、词、句这些表达的工具,也包括外界人、事、物等表达的内容。这种对人、事、物的感知能力,就是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可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思考,习作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习表达,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只会在原地打转,最终陷入迷茫。
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学习观察。在教师的督促下,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下,采用集体观察、个体展现、整体提高的方式,养成学生持续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学习写作。
一、定点观察根植观察意识
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教师给学生布置写观察日记《种凤仙花》,请几名学生在班级里种凤仙花,其他学生在家里种。一开始,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下课了就去看,有没有长出芽来,可是花种并不领情,一点动静也没有。在学生们几乎失去兴趣时,终于长出了小小的幼苗。于是,教师就以这个题材布置学生们写周记。这次相比于上一次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因为有了观察对象、观察过程和观察故事,明显有东西可以写了。接下去,教师在课堂上又对这一写作题材作了引导,重点引导学生写好等待初期的激动、等待后期的灰心,终于长出幼苗的兴奋以及幼苗娇弱的样子。然后,结合“有几盆凤仙花发芽,而别的几盆却发不了芽”这一疑问,让学生讨论原因,并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种子种得太深了,种子应该种在离泥土两厘米左右的地方。这样一引导,学生的文章基本上可以说是文质兼美,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而且观察日记的感觉也更浓郁了,有观察,有疑问,有分析,有结果。
由此可见,学生们写作文常常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并不是真的身边没有东西可写,而是真正能引起学生们兴趣的,特别是能够吸引孩子持续去关注的少。假如教师能有意识地创造一些美好的、有趣的观察对象,不仅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写作的素材,还能唤醒学生们的眼睛和耳朵,成为学生心目中美好的回忆,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教师,能够找到让学生们觉得有趣的“米”,我们的教学可以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再组织发挥好集体的力量,就会是教会学生写作的一条通达之路!
二、唤醒形象端正观察态度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在感受了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之后,要求学生写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课前,教师指定“梅山寻秋”这一主题,明确了梅山和梅山河为主要观察点,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站在秋天的梅山河旁,你看到了什么?站在秋天的梅山上,你看到了什么?课堂上,引导学生重点写好梅山河的秋色。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写到河水、柳树、芦苇、野鸭、鱼、泥鳅这些景物,可是写得完全不着边际,如柳树就习惯性地写“柳树碧绿碧绿的”,写河水就信口开河地写“清澈见底”……他们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似的,其实那时秋意已浓,柳叶已经成了明亮的黄色了;梅山河虽然清澈,却很深,根本看不到底。不过,稍一提醒,学生们就懂了,要如实写,突出秋的特色。马上,精彩的句子写出来了:“河岸两边种着许许多多柳树,柳树脱掉了绿油油的夏装,穿上了金灿灿的风衣。”教师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具体。如写河水,学生们在提醒后还是只会写“河水真清啊”。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写道:“梅山河是一条很清很清的河,清得像一面镜子。梅山倒映在河面上,欣赏着自己美丽的身影。”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要写河水清,不是只有清澈见底一种写法。
由此可见,观察需要持久性,更需要敏感性。在集体头脑风暴的催化下,更有利于唤醒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事物形象,更有利于教会学生用文字来描述原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事物形象,还有利于端正学生的观察态度,在作文实践中教会学生作文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真实描写事物的特点。因为只有真实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胡编乱造只会闹笑话。如实描写的同时,还要努力抓住事物的特点,通过必要的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人物分析提升观察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与口语交际相衔接,教师把本单元习作内容定为“夸夸我的同学”。写人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经常遇到的题材,在作文实践中,立足于人物的讨论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记叙能力。从初次布置作业的情况看,写“我把别人的学习用品弄破了,对方并没责怪我”这一类的文章特别多。为此,教师选取了一名中等生的《夸夸涛涛》一文作为人物观察的突破口,让学生在集体修改中掌握人物观察的要求。如下:
夸夸涛涛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的朋友涛涛就是这样的人。
去找涛涛玩。到了她家,我看到了她的一支笔,那支笔实在是太漂亮了。我拿着那支笔看,只听“啪”的一声,笔破了,李幸涛脸都变红了,但她还是原谅了我。我想:她肯定是碍于面子,所以才这样说的,她心里一定非常难过!
还有一次,我把她的墨汁打翻了,还弄脏了语文书。我想:糟糕了。涛涛说:“没关系。”她又原谅了我。
所以,我觉得涛涛是个善良的人。
把文章抄到黑板上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平常的观察体会来修改这一文章。
学生甲说:“那支笔究竟有多漂亮要写出来,因为一定是很漂亮,我才会去看的。”于是,她用红粉笔加上这么一段:“那是一支很漂亮的笔,笔身都是透明的,像水晶一样亮晶晶的。上面有一个小女孩,头上扎着漂亮的蝴蝶结,身穿一条粉色蓬蓬裙。”
学生乙说:“我是怎么看那支笔的要写出来,这样可以突出我对这支笔的喜欢。” 于是,她用红粉笔加上这么一句:我拿着那支笔爱不释手,翻来覆去地看。
学生丙说:“语文书被墨汁弄脏了,涛涛肯定是心疼的。所以要加一些话,表示她很心疼。” 于是,她用红粉笔加上这么一段:“这时候,她的脸色变得苍白了,表情僵硬了很长时间。我心想:涛涛一定是心疼极了。可是她并没有骂我,只是焦急地说:‘快去拿餐巾纸!”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一篇普通的文章,加入一些表示人物动作、想法、神态的句子,瞬间生动具体了。
由此可见,经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就知道观察人物的着眼点在哪里——典型事例很重要,动作、神态、心理更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有些物与景则是重要的道具。
学生习作,观察先行。在习作的课堂中学习观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高有低,敏感性各不相同,在集体参与的观察过程中,一个学生的思维火花可以照亮另外许多学生。这种训练和强化,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这种模仿和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敏感性;这种讨论与共享,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中低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更是学习观察的起步阶段,教师一定要做好“扶”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零起点孩子而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观察中,他们的观察习惯会慢慢养成,他们的感悟会越来越丰富。而且,在这种集体参与式的观察积累中,好作文的标准,写作的方法,不再是教师口中的教条,而是学生能接受的精美的例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也积累了语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点一滴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