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芳
听闻温州市鲁婧婧老师的课喜获全国品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消息,我立即翻出听课笔记和她友情转送的课件,再一次细细体会《多彩服饰》(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第三课)。我不禁为课堂的浑然天成、灵动有趣而啧啧称赞。课堂上,鲁婧婧老师着眼于儿童,与学生聊服饰、参加“世界儿童联谊会”,将各国民族服饰一一呈现于课堂,通过看图片、做游戏、听介绍等方式,领略多彩服饰,感受多元文化;创设情境,探讨着装艺术,穿出服饰品位,让抽象而陌生的服饰文化变得生动有趣;课尾设计了制作“服饰宝典”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整理利用文本信息和课外资源的能力,启示方法,学会分享,累积智慧。课堂中,鲁老师挑选了BALABALA品牌公司召开“世界儿童联谊会”这个感性素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多彩服饰与多元文化产生的过程。环节简单,内容丰富,富有情趣,课堂整合高效。课堂中有趣的活动形式、学生灵活的思辨,是那样的水到渠成。这不正是品德课程的追求吗?
想到自己第一次执教《多彩服饰》时的情景,上网搜罗了一大堆资料和图片,还借了一套藏族服饰,以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感知维吾尔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然后让学生将搜寻到的少数民族服饰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了解和回顾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尔后,扩展到认识全世界各民族的服装,又重点讲解与交流了大和民族的和服、阿拉伯民族的长袍、中华民族的旗袍,让学生谈感受。最后又了解各国着装的风格和礼仪。整个课堂采用了许多的素材,手段不可谓不多样,形式不可谓不丰富,氛围不可谓不热闹,但服饰还是服饰,文化还是文化,礼仪还是礼仪。难道是图片选得不够精美?还是教具不够典型?抑或是教师不够亲切?细细一想真是因为这些吗?2011年版品德课标修订稿指出:“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 面对我们的孩子,灵动的目光,渴望的眼神,而我却给了他们别人的东西。让他们隔着玻璃看东西,他们会有真实的感受吗?要想他们受到感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教学课堂会有实效吗?
鲁老师的课例《多彩服饰》,以感性、真实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素材使整个课堂熠熠生辉。给了我许多启示,也给了我思考。在小学品德课堂中,我们要怎样筛选和利用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呢?
一、立足生本,精心开发本土素材
课堂中,我们面对7~12岁的小学生,他们纯洁、天真,但我们能说孩子们是一无所知吗?当然不能!小学生是带着他们从生活、学习、交往中获得的经验和思想走进课堂的,虽然零散、不成体系,但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我们小学品德课程中可以选择和利用的资源又很多,所以,我们老师就要把好关,选择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素材(当然要考虑教学成本),选取与学生的需求和知识经验相符的教学素材,并加以整合利用。
【案例1】《可爱的家乡》(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家乡的一草一木,在学生的心中是灵动的。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提供的实例,客观地讲解,无法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要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更是对牛弹琴。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撷取带有本土特色的素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所以,在教学《可爱的家乡》一课时,老师先在课前布置作业:老师要同学们帮个忙,有几个外地亲戚来新昌做客,老师可以带他们去哪些地方观光?一石激起千层浪,要帮老师的忙,同学们个个积极,位位活跃,上网找资料、将拍下的景区照片送到老师手中,搜寻相关的传说故事……学生的热情全面点燃。课堂上,学生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了风光旖旎的4A级景区——大佛寺。站在千年古刹中,耳听浑厚的钟声,同学们的心一下子静下来,按捺下纷杂的心绪,用最虔诚的心去领悟佛所赐予我们的智慧,感受佛学文化的熏陶。师生一起登上川岩十九峰,凭栏远眺:只见那嵯峨黛绿的群山,满山蓊郁的树木与湛蓝的辽阔的天空,缥缈的几缕云恰好构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近处,农家良田千顷,尽收眼底……同学们纵横山水,吟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感悟家乡的美丽与繁华,同学们忍不住发自内心的赞叹:“家乡真美!”感到身为新昌人,真是件自豪的事。
二、拓宽平台,多元策略选取素材
新课标要求,小学品德课程教学需要解开教材的束缚,寻求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采用多元策略,充分拓宽平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素材和策略,才能让教学目标最优化。
1.向学校要素材
【案例2】《“问号”之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校园是一本活动的德育教科书。会说话的墙、会唱歌的花草、会做梦的小鱼,都是最好的德育课程资源。我们学校袁老师在执教《“问号”之歌》时,就先和大家分享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视频故事和图片资料,了解到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像同学们一样好问,并且仔细观察、动手实践,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接着出示了同校小发明家五(4)班吴启翌的照片,问:“孩子们,现在你又想知道什么?想问什么呢?”这是一个和自己同校、同龄的孩子,同学们的问号匣子纷纷打开,一个个小问号不断抛出,都想认识这位同学。教师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位和他们一样爱观察、爱提问的同龄人,接着又播放了启翌发明新型铅笔盒的过程介绍视频。启翌从“铅笔盒里的铅笔为什么容易断”开始思考,并想办法解决:“有什么办法能让铅笔不断?”他思考着,观察着,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包苹果的网、双面胶、棉絮……但不是麻烦就是不实用。他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在前面的基础上改进。最后他采用了压的方法,在铅笔盒盖内加上一块海绵,紧紧地压住铅笔,让铅笔不能动弹,铅笔自然就断不了了。启翌的发明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好奇是科学的种子,只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动手实践,你也可以成为小小的发明家。身边的小小发明家可触可学、有血有肉、可感可爱,一下子让孩子感悟到发明就在身边,一下子和发明家拉近了距离,唱响了心中的“问号之歌”。
2.向家庭要素材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特性,学校是品德教学素材获得的良好平台,但仅有学校和老师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获得家庭的大力支持,努力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案例3】《家乡的变化》(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
执教《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我着眼于“变化”二字,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爷爷奶奶们的生活经历就是一本活教材,孩子们从爷爷家的泥结构房、木结构房和自己家的砖结构房中,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从爷爷奶奶的结婚照、爸爸妈妈的结婚照和哥哥姐姐的结婚照中,感受到人们生活越来越美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教学之前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孩子们在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找到了家乡的巨变,这才是有效的情感,才能给他们以启迪。
3.向社会要素材
【案例3】《多彩服饰》(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在浙江省品德优质课上,嵊州市的参赛老师魏东曲在课堂上穿旗袍上课,又让学生穿上自己最喜欢最漂亮的服饰上课,在课前播放了大量的老师着多彩服饰的婚纱照,以及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参观杭州的丝绸服装市场的照片。这都是从教师和学生自己身上找资源,巧妙地把文本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了。这堂课践行了课标提出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理念,真正让学生从文本走向了课堂,从课堂走向了社会。
三、且行且思,创新形式重构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生活内容逐渐丰富,能被品德与社会课程选用的资源、素材可谓天上的繁星,不计其数,而充分开发、有效利用教学素材,对于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课堂也在不断地改革,而我们如何利用更多的形式重构素材,让我们的教学更灵动、课堂更活泼,这是我们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
1.电影,为品德课程打开一扇窗
历史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了,惨痛的历史悲剧让孩子们感到陌生,宝贵的历史经验让孩子们从何处找寻?深深的爱国情怀能否再度被激发?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陌生,就无法感知。因为无法感知,就无法体会。因为无法体会,就无法激情。因为无法激情,就无法立志。这一连串的问题,迫使我们教师必须对众多的教学素材进行创意开发和利用。电影片段的开发和利用,为品德课程打开了一扇窗,让课堂中的素材呈现瞬间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层次。学生能够从影片素材中,捕捉到教学内容新的信息和新的生长点,促使他们的品德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案例4】《圆明园在哭泣》(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在执教《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当学生从内心深处为圆明园赞叹时,如何让学生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对清政府的痛心,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中导入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们感动、震撼后,老师又将学生从虚拟的情境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在亲历教学后得到新的认识。“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
2.绘本,为品德课程增添一抹亮彩
近年来,绘本逐渐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读物,绘本走进了语文课堂,走进了英语课堂,那它是否能为我们小学品德课堂增添一抹亮色?优秀的绘本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有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老师们不妨尝试开发和利用绘本,激活绘本的德育功能,进而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案例5】《我不胆小》(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上册)
在教学《我不胆小》一课时,老师采用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明白胆小的不良后果,正确区分勇敢与蛮干。但真正要培养学生勇敢的优秀品质,还是要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历习得、体验、内化等循环往复的过程,而绘本不怕“哆嗦”的特点恰恰与品德培养的特点不谋而合。老师推荐学生阅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从绘本不断反复的语言中,体会鳄鱼和牙医胆小的微妙心理;还推荐学生阅读《胆小的老鼠》,让学生在充满喜剧色彩的氛围中,感受到胆小老鼠的成长,他们发现:有些事我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没有去尝试,只要大胆尝试了,有了第一次成功,以后就再也不怕了。
3.微信,为品德课程注入一股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又步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QQ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而微信的出现,为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微信让我们丢弃电脑,离开办公桌,随时随地就可以与人交流,获取信息。通过对微信深入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有必要在坚持传统社会与品德的背景下,更好地应用微信这类媒介,取长补短,使微信对小学生的社会品德培养发挥出正面的作用。
【案例6】《神奇的电话》(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在教学《神奇的电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电话的其他功能,教师出示自己的手机展示微信:对同学们上课过程的记录,和朋友圈朋友实时交流,在微信中记录生活中美好瞬间,记录旅游景点,与朋友分享快乐,交流生活、学习、工作心得。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有了电话,我们的生活不仅更便捷,还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总之,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把学生困在书本里,关在课堂里。教师应该立足儿童视域,精心开发本土素材,拓宽平台,多元策略选取素材,创新形式利用素材。有效开发和利用小学品德教学素材,帮助孩子学习交流、共情、包容、分享和换位思考,以找到提高小学品德课堂实效的相应策略,塑造学生优良人格。让小学品德课堂成为生动、有效、好玩的儿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