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摘 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口,它确立了课程的立意角度与视野广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成功与否。一个精彩的课程导入能让之后的讲课顺利进行。本文以语文教学为例,主要从导课的意义与作用、导课的形式与方法、导课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教学的导课艺术进行说明。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课;意义与作用;形式与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就好比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家奠定了基础。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同时也形象地突出了课程导入对一堂课的重要性。
曾有人做过关于课程导入效果的实验:在两个学习水平相近的班上,教师同样讲10句话,在有导入环节的班里,学生至少记住了6句话,10句都记住的有22人(全班共38人);而在无导入的班里,学生最多记住了7句话,记住2-5句的有26人(全班共32人)。调查说明在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较分散,课程导入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所讲也就能更有效地被学生接受。如此可见,课程导入很关键。
一、导课的形式与方法
1.开门见山,直击课题。不用其他修饰与铺垫,教师直接从讲解和分析文章题目入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此种导课形式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迅速把握文章的要义,关注到题目与文本内容的密切关系。如《记念刘和珍君》,先从题目开始分析,通过“‘君属于哪一类称呼?”“刘和珍是谁?”等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灵感。
2.确立目标,明确要求。教师在开始正式的课文讲解之前,对学生明确提出本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明白本堂课要做什么,怎么做。例如:《劝学》可设计这样的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议论性文言散文的格式与写法。通过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朝着学习目标努力。这种方式简易明晰,但缺乏趣味性。
3.温故知新,自然过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过渡到将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方式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的知识且主动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例如:《卫风·氓》的课堂导入,“同学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诗经》里的篇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同样出自《詩经》的一首诗歌《氓》,看看它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创意设计,引发兴趣。例如:讲解《核舟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个核桃实物向学生提问“如果你们是微雕大师,你们准备把这个核桃雕刻成什么样子”。一个特别的开场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效很好。
5.情感熏陶,创设佳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在讲课之前,教师用感染人心的话语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在之后的讲解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这种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游子吟》的导入。先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母爱的感人事件,等学生投入其中时再引入课文的讲解,能够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6.设置悬念,投石激浪。中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课文讲解之前提出与文本密切相关的问题,巧妙地设置悬念。如鲁迅《祝福》的导入,从课文开端对祥林嫂神态的描述出发,在其基础上设置悬念:祥林嫂为何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索。
二、导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导课的内容要精选。导课只是课文讲解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引子,不能随意拼凑;要紧扣文本,还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从而产生共鸣。
2.导课的语言要推敲。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内容含量中达到导入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要字斟句酌,使得导入的语言每一个字都落在关键点上,要精练、有力。
3.导课的时间要控制。导入绝不能长篇大论,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如果导入部分所占时间太长,就失去它作为引子的作用,本末倒置。
导课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整个文本讲解的起点、基础,只有基础打得牢固,后面的课程才能讲得精彩。因此,要重视导入环节并且好好利用导入带来的效果,使导入成为课程点睛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程丽蓉,周晓琳,翟启明.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