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新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045—01
由于诸多原因,每个班级都会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所谓的“学困生”,这类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笔者从事教学多年,深深地体会到这部分学生的难处。为此,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试对“学困生”的成因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困生的成因
1. 教师的影响。尽管近年来,我们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部分教师的认识还没有彻底改变,考试制度没有彻底跟改革挂钩,出现了许多脱节的现象,致使很多教师依然延续老路,极大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部分语文教师依旧沿袭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即确定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考,阅读课文,当堂讨论、练习,当堂小结或是串讲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学生的口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和动力。再加之部分教师盲目地提高难度,无疑将会抛弃部分学生,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
2. 家庭的影响。(1)部分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差、教育方法欠缺,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家长的知识积累不足以辅导学生,不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学习辅导。(2)现在农村子女较少,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惯。尤其是部分农村家长科学文化知识较差,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思想上认为教育只是教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缺少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忽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的重视,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机可乘,养成在家无人管、在校欺骗教师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随着问题的积累,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沦为“学困生”。
3. 学困生心理的影响。不少学困生的心理都有两面性,他们对语文比较有感情想学好语文但是又时不时埋怨自己笨,怎么学也学不好,他们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害怕作业又多又难,缺乏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他们的内心渴望表扬,渴望得到尊重但又不敢发问、不敢回答、不敢交流。通过走访、调查、座谈,发现小学语文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除了学习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再加上教师对他们缺少关注,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的心灵,在课堂内外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1. 加强教师培训,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经费、人力等方面予以保障,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应明白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引路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包办者,教师只是主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2. 教师应融情于教,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上课时注意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切忌对学困生冷嘲热讽,或者以罚代教。不管学困生的成绩如何,教师都应该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关心和帮助学困生,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能使学困生备受感动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3. 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1)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挖掘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风”融化覆盖在他们心灵中的“冻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2)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注意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的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压力。(3)对于厌学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困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进而促进学困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实现心灵的沟通;并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