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赏析本文的写景特色,感悟作者的闲情雅致是教学的重难点。全文两个自然段,可以分别扣住“看”与“痴”两个字来赏析。
一、紧扣“看”字赏雪景
1.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这既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之大,又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作者为何在此时“独往”赏雪?那么,他在湖心亭欣赏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能够找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理清景物的层次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上,又存在差异。前一句从整体入手,总写雪景。同时,三个“与”连用,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后一句则采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西湖的堤、亭、舟、人等景象,笔墨精到,情致毕现。这些景物在在大雪覆盖的特定环境下,给作者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感受。而“粒”为最小,茫茫天地间,赏雪的主体人竟如此渺小,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寥寥几笔,却充满张力,摇曳生姿,饱含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动与静,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回顾马致远的《秋思》,白描手法非常明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看似简单的景物排列组合,却完美塑造了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进一步启发学生归纳白描手法的特点: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二、紧扣“痴”字悟痴情
文章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叙事,叙述湖心亭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还能遇见游人,那两人“大喜”,“余”何尝不是大喜呢?“余强饮三大白”真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他们一见如故,谈话间有心灵的沟通,有雅情雅致的互赏,他们完全陶醉于雪景,忘却了询问身份,远离了尘俗。
舟子对他们的评价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便是“痴”。舟子为何说赏雪者痴?舟子认为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那么,怎么理解“痴”的含义呢?
一是痴于景,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恶劣气候环境下,在“是日更定”时刻,“独往湖心亭看雪”;
二是痴于情,“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在舟子看来,这有什么好看?不如在家烤火聊天,喝酒吃肉,玩牌娱乐呢。舟子对张岱“痴”的评价,正体现了俗人之见。作者无意于嘲讽俗夫,却巧借俗夫之语与雅士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这与上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相互映衬。这在常人眼中是痴举,但此“痴”字饱含了多少避世的忧愤和孤傲的情怀啊!
张岱为何对这样的雪景有这样痴的行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论文先知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他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喜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贫寒而终。他是一个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是一个悠远脱俗之人。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这样的人在世俗间毕竟是知音难觅啊。因此奇遇知音之开怀强饮之愉悦,岂是一芥凡夫俗子舟子所能体会的?这一思想在第一段中的“独”字得到印证。明明与舟子同去,却说“独往”,在他眼里,舟子与他不是同一类人。
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孤标傲世、超逸脱俗的情怀。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表。
若教师慧眼识珠,善于发现值得深究的点,调控得当,启发得法,把准航向,既可带领学生循迹玩味,让精神得到一次澡雪。又可将学生的思维由“浅滩”引入“深水区”,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陈宋花,教师,现居湖北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