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远离“被审美”

2016-05-30 17:15陈庆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美文精品课文

经常听同事讲授《江南的冬景》,审美体验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所有的开课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领略课文之美上,欣赏文章的景美、情美、文字美。出发点是好的,粗看也似乎抓住了课文的精髓,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似乎享用了一顿审美大餐。仔细想想,这种教法经不起推敲,学生其实是“被审美”。

一、审美是一种主观行为,只有当读者发自内心地以之为美的时候,审美才能成为一种享受。也就是说,“美”也是不能预设的,我们在引导学生读一篇课文的时候,完全没必要一开始就把课文定性为一篇“美文”,从而把学生强行拉入预设的圈子去“被审美”。是否可以换一种问法:“课文读完了,你是否觉得文章很美?”如果“是”,再进一步引导:“美在何处?”学生可以就自己的体会加以阐发,可以欣赏文中之景,可以赏读文字,哪怕只欣赏一句话甚至一字一词,也是自己的发现;如果“不是”,要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不美”,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但那又何妨?文章美不美,因读者而异,不能一刀切,学生有认为“文章不美”的权利。如果老师觉得学生的理解有偏差,可以让大家讨论,也可以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的观点碰撞,岂不更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并非所有的文本都是美文,即使是美文也不可能字字珠玑,句句锦绣,都有瑕疵。既然如此,为什么只能“审美”而不能“审丑”?让学生去发现文中的不足之处,对学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提高?就《江南的冬景》而论,有很多句子不但不美,而且是病句,仅举两例:1、“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狂风也吹不倒的。”从厉害的程度来看,野火显然强过寒风,后两句是否应该改为:“非但狂风吹不倒,就是野火也烧不尽的”?2、“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吧。”后边的两个分句是否应该是“还是搁下纸笔,拿起手杖”才符合生活习惯?我无意去贬低作者,我只是想说:我们没必要死盯着“审美”不放,有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让学生去“审丑”。其实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非事物的两极,孙绍振先生早就提出了“审美”并非散文阅读的唯一,还存在“审丑”和“审智”。

任何一篇文本都可作多元解读,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强行把学生拉入审美的框子中去,不但不能让学生有美的享受,还会制约学生的思维空间。可“被审美”正在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此种情况堪忧。

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固然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没把审美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事先画好的圈子里活动;更主要的是思维定势使然,不用说学生,就是我们教师也鲜有质疑权威的勇气,在拿起一篇名篇的时候,总是怀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又传承给学生,总认为选入教材的都是精品,总认为精品势必没有瑕疵。其实有很多作品的美学价值是有时段性的,也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是精品,但时过境迁,今天再读已经感觉不如当今的文学作品那么好了。就像《项脊轩志》,无论你怎么引导学生,孩子们也不会明白它的独特之处,因为现代散文都用细节描写,都写人的性情,学生们不知道:在讲求“文以载道”的明代,归有光能把目光转向“人的真性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篇文章的价值恰恰在它的开拓性。社会在发展,文学也不可能停滞不前,读者的鉴赏水平也在提高,哪有永远的经典?没有超越就没有发展,不敢质疑又何谈超越?对所有的经典都应该批判地继承,用“史”的眼光对其进行评判,这才是公正的、动态的。

既然这样,就应该让学生远离“被审美”。这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站着读书”,才能让学生不“跪着读书”。名家名篇肯定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并非都无懈可击。我清楚地记得高中时学习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我的语文老师尹克信老师抛开教参,抛弃“审美”,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把小说中的漏洞揭示了十余处。从小学到大学,听了无数的语文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尹老师的那节“离经叛道”的课。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世上没有完美的作品,指出它的不好,其实是希望它变得更好,又何错之有呢?

陈庆苞,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猜你喜欢
美文精品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文欣赏
背课文的小偷
美文阅读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