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法与学案导学法优劣谈

2016-05-30 10:48潘雨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讲授法学法学案

潘雨欣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促使着教育研究者及一线教师不断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短短几年内,“学案导学法”在国内几所教学改革先进学校的影响下,在全国多个地区的课堂内铺散开来,作为教学改革成功的一种标志。“学案导学法”所倡导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有着极大的不同,然而,“学案导学法”的蔓延依然没能撼动传统讲授法的地位,究其原因,各有利弊,如何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需要教学工作者的进一步探究。

课堂讲授法又称评点法、串讲法、阅读法。是教师通过语言(这里主要是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思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固旧知识,是教师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讲授方式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讲读法主要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讲授法主要依靠的是教师“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讲能够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成功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绝大多数是由汉语言文字组成的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通过讲授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领悟作品的语言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讲授法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优势是不可逾越的,然而,课改的脚步不断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讲授法的一些内在外在的局限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课改研究者讨论的主题。首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有多种途径,在此大背景下,孩子们的学习也有着多种途径,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来源,单纯的教师讲授,已经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法的效果随之也大大的削弱了。其次,讲授法属于单项知识传授,教师将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上只顾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无法顾及到讲授过程中学生衍生出的疑问,学生为了跟上老师的节奏,学而有疑却只能隐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学生的思维,学到的知识也只是囫囵吞枣。讲授法授课,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长期以往,学生也会产生依赖的心理,课堂上缺乏主动性,一切问题有老师。最后,讲授法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但是大面积的运用讲授法,只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培养出的孩子只是做题的工具,而在表达与探究方面缺乏创造力。

“学案导学法”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通过学案来引导学习,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支架,学生通过学案,能够预先知道课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能够有目的的进行预习,在正式上课之前了解课文所要掌握的知识。讲授法是要求教师课前对课文认真钻研,进行二度消化后再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只有45分钟。而学案导学法则是将讲授法的45分钟移到了课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并提出质疑,课堂上,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解决疑问。语文教材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课前的充分预习能够使学生发散思维,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标准的学案要求教师在制作时,要考虑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导学案应包括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部分,涵盖了学生从课前预习到课后复习的全过程,使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运用学案导学法要求教师在制作学案之前,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可能出现的质疑以及预期学习效果做一个全面的考量及准备。语文教材不像数理化那样有固定的板块、章节、一环扣一环,也不像历史那样有年代的顺序,地理那样有区域的划分。语文教材的规律是隐性而非显性的。因此,运用学案导学法就要求教师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规律,谨慎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时刻抓住教学目标,避免漫无目的的讨论与质疑跳出了语文学科的领域,要使学生在开放思想的同时还能够找到学习的意义。

学案导学法的实施,使原有的讲授型课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课堂上看到的都是学生的互动,因此,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成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然而,随着学案导学法的日渐推进,一些局限也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学案导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纵向来看,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发育不成熟、自主学习能力差、自律性较弱,运用学案导学法,学生无法完成课前的自主预习,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自律能力增强,运用学案导学的效果会明显增强。横向来看,同一个年段的学生,学情不同,运用学案导学的效果也不同,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他们在预习的时候存有障碍,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讲解,而学案导学法是直接进入探究环节,未解决的困难始终放在那,导致学习的效果不甚理想。其次,学案导学法的初衷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是,在真正的实施中,教师单方面的设计导学案,提前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导学案编制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为追求统一,导学案大多是教师分工完成,全年级共用,因此,已经形成了类似“预习案”、“探究案”、“练习案”等固定模式,长期以往,教师在课时压力下,为了完成学案上的各种板块,压缩课堂时间,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流于形式。而学生只是忙于应付导学案上的各种预习、探究、练习题,而抛却书本,丧失了研究文本的能力,实际上又是新形式的机械学习。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讲授法与学案导学法的教学理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但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在同一课堂上,两种教学方法也是可以并存的。运用学案导学法,学生的自主学习占课堂的主要部分,但也不能离开教师的讲解,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无论知识水平还是生活阅历都远远胜于学生,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障碍需要教师能够随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讲解。同时,导学案的问题设定都是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设定的,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能力,但学生的学情不同,问题的设定不能够适用所有的学生,新授课中的重难点还是需要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不同程度的讲解。相反,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适当的探究与讨论也是必要的,教师一味的讲授会架空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只顾接受而不去思考。对于一些难度适中学生又不能随口说出答案的问题,可以选择让他们讨论探究,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此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师生双方有了直接互动,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猜你喜欢
讲授法学法学案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浅析讲授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乡愁导学案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讲授法的辩证认识
讲授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