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摘要:时代在变,现代女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女红”在古代常常被作为评价一个女子的一项重要标准,而今天却似乎是一些上了年纪女人的专有技艺,会做“女红”的人越来越少了。本文从自身出发,站在女性的角度对民间“女红”艺术进行再审视,对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深表痛惜。“女红”艺术饱含着丰满细腻的女子情致,重拾并发扬民间艺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母亲艺术;女红文化;社会发展;渐行渐远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6)01-076-2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妇女的技艺撑起了半边天,默默的推动着华夏文明。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狭义言,在谈论传统的妇女技艺,我们将它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共九大类。就广义来说,女红(gong)的范畴实可扩展到整体民间艺术。女红亦作“女工”、“女功”,或称“女事”,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环,多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这项女红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
在我国古代,看一个女子是否出色,首先是看她的相貌,其次就是女工了。因此女工和相貌常被人们同时提及,在古时,母亲从小便悉心培养自己女儿的女工手艺,逐渐形成熟练的技术。走进古人那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里,描绘中从不缺少对女主人公女红的描写,定情之物多是亲手缝制,用心琢磨的,寄托着至真的情思。我想,女红之所以和相貌并举,更多的原因是可以用于家居生活。一个从小便学习女红的孩子,在做女工中,动手的同时还需要动脑去想,在对图案的构思时藝术美感并存,是不可多得的全面受益的课程,一个女红出色的女子,想必一定聪慧娴淑,是个至情至性的感性之人。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刺绣就是当地劳动妇女的一大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这里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贤良慧淑的农村妇女,她们总是把身边最常见和最丰富的花草虫鱼、亭台楼阁、日月星辰、神话传说、平凡生活等,作为刺绣作品的取材,通过锁绣、补绣、纳绣、平铺绣、挑花绣、剪绒绣、打结绣、锁边绣、圈金绣等等艺术手法,淋漓尽致的抒写和表达出了她们的感受和期冀、向往和喜悦。有民歌唱到:“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身在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一般女孩到出嫁时,总会拿出精制的刺绣制品,将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她们身上的霞披,腰间的百褶裙、脚上的绣花鞋以及陪嫁的绣花枕、绣门帘、绣苫单等,无一不是当地民间刺绣的绝等佳作。
社会发展的这么快,现在能做刺绣活或者会刺绣的人已经并不多了,也并不再像古代那样事事都要家里的妇女自己动手,何况即使是古代,也不是所有的家庭妇女都做家务,《金粉世家》是写民国初年时的情况,冷清秋家也算贫寒人家,还要用个老妈子做大部分家务。凡事都随各人喜好不同罢了。喜欢做家务的人认为是基本生活技能,不喜欢的人认为是老妈子才做的事情。我觉得一个女人学会做一些家务和会拉小提琴会乐器一样,也是一种技能,技能当然是会的越多越光荣了。
我会买菜做饭,会缝扣子补衣服,也会织毛衣,还会一点绣花,可是好像除了做饭常用到一点,其他的都用不到。我女儿小时候的毛衣,都是自己亲手织出来的。女儿七八岁时带她上街,一个女人从后边追着我问:你女儿的毛衣是在哪买的?我做什么总是喜欢逆向思维,这件毛衣是我别出心裁,从袖口开始织起的,所以图案和花色就会和别人做出来的不一样,女儿又漂亮,穿在身上就显得与众不同。我告诉她不是买的,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她失望又不无羡慕地眼光,总是留在女儿身上不肯挪开。我一直以为女人会这些是很正常的,但是某次同学聚会说起来,结果一半以上都不会做饭,缝缝补补那些说起来还一脸鄙夷之色,还说是佣人和大妈做的。现在的年轻女孩,好象表现出自己不会做家务就是公主命一样;有些人把生活能力低下当高贵。不喜欢做家务可以理解,以不会做家务为荣,这个好象有点解放过了头,让我不能明白。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女作家总是安排她笔下那些待嫁的年轻女子或是端坐在沙发上,或是斜倚在窗边,一边闲谈,一边穿针引线。她们穿着帝国时期优雅的高腰衣裙,时不时放下手中的活计拢一拢蓬松的鬓发,对着心爱的人嫣然一笑,而那些动人的故事就在那些细密的针脚之间逐渐编织成形。女人的可爱:在内心,在涵养,在智慧。而更重要的美,是一个女人心灵深处的美德,心灵和外在一样的美才堪称女人。
现在很多人都不喜欢对传统技艺的学习,民间能做女红的人,人数越来越少。在寥寥无几的手工编织市场上,纯手工物品价格斐然,高于市场上普通针织商品价格。每家的摊位里,也总是有学习织法的人,多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妇女。每每遇到时,自己也会凑上去看看。为此还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书籍,偶尔会把在现实中学到的实践和书本上理论结合起来搞一点创新,结果做出来的活就与众不同了,因为那些学习织法的人很少有能像我这样学理论知识的,所以很多人还登门拜访过我,这让我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把这份喜欢穿在身上,把编织的元素展现出来,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母亲文化是人的本源文化,是人类发展的见证,是值得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一个姑娘如果不会做女工出嫁都是问题,所以她们不得不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学针线活、学刺绣、剪纸;如今,女孩子们尤其是城市的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针都拿不了,连一个钮扣都不会钉,谈什么女红呢?不得不承认,不少民间的艺术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消失了。今天已不再是能用原来旧思维模式所能衡量的时代了,然而美好的东西如果消失掉,我还是会感到很失落。
当然,一个女人能做到: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这是女人中的精品。这种女人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渐行渐远的女红,我倍感惋惜。在时代大车轮的快速运转下,费时费力的女红逐渐被人遗忘也有必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