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鹏 董艺茜
摘要: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这座大厦的基石,它直接服务青年,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的建设是共青团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本课题着眼于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组织设置、组织结构、组织资源、工作力量上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新常态下做好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工作,为共青团工作起到一点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基层团组织;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HI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6)01-046-3
一、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意义
培养青年是共青团的重要任务,而这个任务的直接执行者便是基层团组织,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培育青年的切实需要。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组织,是党的得力助手,这就意味着共青团肩负着培养和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作为连接青年群体与共青团的桥梁,基层服务型团组织是共青团履行基本职责的主要载体。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这就需要基层团组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促进他们的成长。
青年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储备军,作为青年团体的服务者,基层团组织要不断从自身内部找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不断巩固自身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青年,为整个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才能在根本上打牢共青团这座大厦的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共青团事业。
二、目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是青年才俊的聚集地,而青年是团组织里不可或缺的新鲜血液。团组织与青年的深入交流是团组织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这个环节却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阻挠。新时期,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
(一)团员意识淡薄
从初中开始,青年学生就已经陆续开始入团了,目前高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成为了团员。共青团本是优秀青年群体,然而到了大学,共青团员这个原本光荣的身份已然失去了优越性。共青团员们似乎把入团看得顺理成章,觉得共青团员与普通青年没有任何差别,不仅不能继承和发扬共青团的优良传统,甚至对团组织漠不关心,对团组织的号召完全没有响应,对团组织活动的参与度几乎为零。
(二)团组织设置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普遍采取“校团委——分团委——班级团支部”传统的模式,对团员的覆盖力度不大。步入大学,班级已不再是学生的中心,学生活动方式趋于多元化,与团组织活动的接触力度不大。而当前各大高校的团组织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青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参与度不高,这使得团组织活动无法覆盖到青年群体当中,嚴重切断了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联系,增大了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困难,从而阻碍了青年与团组织的发展。
(三)团的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不实际
团组织活动大多只注重形式,不贴切广大青年的实际需求。一般青年将团组织活动理解为各类喊口号、只注重形式的活动,并无实质性的内容,且与青年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久而久之,团活动在青年心中只是一个虚名。团组织活动是将团的思想与资源传送给青年的重要的媒介,也是团组织与青年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脱离了这个环节,团组织无法深入了解广大青年的内心需求,这就给团组织的建设增加了难度。
(四)团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思潮的冲击下,广大青年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更加趋于多元化,对团组织的服务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年轻一代,是充满活力与时尚气息的一代,传统的说教方式早已不能满足青年多层面的需求。当前大部分团组织把网络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平台,主要提供与团工作相关的新闻浏览、信息报送、文件查询、网站群链接等,而没有提供电子邮件、通讯聊天、论坛交流、音乐播放等与当代青年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另外,高校青年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这就需要团组织提高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青年,以推动青年与团组织的共同发展。
(五)团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现今多数高校专职团干部数量明显下降,部分院系团总支书记直接由辅导员兼任,团干部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全国团员青年约8900万人,但专职团干部仅为约26万人,团干部与团员比例为1:346,基层团组织普遍缺乏团干部,加之部分团员对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团组织和团活动漠不关心,这严重滞后了团组织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
高校团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与广大青年的紧密联系。青年是团组织的储备军,找出并解决团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是基层团组织更好地服务青年的前提,是促进青年发展与团组织发展的重中之重。新常态下,针对团组织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是团组织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环节。
(一)创建青年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团组织各项资源
改变传统行政层级式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打造青年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上下联动,多措并举,更好地服务青年。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了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与广大青年形影不离。团组织需要改良当前网络工作平台,完善各项功能,比如新增通讯聊天、论坛交流等功能,增加就业、创业指导咨询窗口,建设团组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阵地,来实现团组织与青年的实时交流,为广大青年团体打造一个集资源、教育、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平台。
随着社会、制度、经济、科技等环境因素的变迁,团组织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团组织本身拥有丰富的政治、经济、人力等实体资源以及社会、信息、知识、文化、网络等虚拟资源。对这些已有的资源要进行整合并深入挖掘,将其全面覆盖到青年综合服务平台,扩大青年群体对团组织资源的接触面;另外要合理利用高校教务、科研、就业等相关部门零散的资源,为广大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切实为青年服务。这不仅可以使青年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受到团组织先进文化潜移默化的感染,更提高了团组织的工作效率。
(二)改进传统模式,增大团组织覆盖面
在原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组织模式上,增加公寓、社团等覆盖面大的团组织模式。大学给广大青年提供了许多获取知识、增长各方面能力的平台,校园活动更不再是单纯的班级活动。公寓生活以及社团活动在青年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步入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传统的团组织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青年的需求。将原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组织活动应逐渐向社团、公寓等平台辐射,在校园各个社团、学生公寓等青年学生活动频率高的地方设置相应的团组织点,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团组织活动,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比如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指导活动,与此同时,将团的思想传达给青年群众,打造多元化的活动模式,使得团的工作走出校园,最终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舞台,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
(三)推广项目化的团组织活动,实现青年与团组织双成长
传统的团组织活动带有一定的被动性,青年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德国国家标准DN69901将项目定义为“项目是指在总体上符合如下条件的唯一性的任务(计划):具有特定的目标;具有时间、财务、人力和其他限制条件;具有专门的组织”。在基层团组织中开展项目化的活动,由团委确定项目类别,根据项目的可行性以及与团委工作的关联度来确定重点项目,并与相关团支部签订《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立项书。团委在给予组织、宣传、经费等方面支持的同时,对各个项目的进程进行监督,并对项目最后的实施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优。
基层团组织位于共青团工作的一线,与青年团员联系较为紧密,具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地域资源。在推广团组织活动项目化的同时,要号召广大青年团员踊跃报名,首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一步步引导他们参与到团组织活动中来。团组织活动项目化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团支部和广大青年团员的参与热情,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团组织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得团组织活动更加具体化、实际化,提高了团组织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