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兰
[摘要]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资金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资金价格“双轨”格局下,“负利率”造成居民陷入资产选择困境以及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表外化”风险,凸显市场上存在严重的利率失衡现象。本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居民资产选择现状及其对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介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钱荒;银行理财产品;宏观;经济效应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支撑。
二、利率市场化進程中的居民资产选择
1996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让市场在人民币利率的形成和变动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放开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然后放开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其中,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到2011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以及“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但我国利率未实现完全市场化。
随着社会财富的总体分配格局迅速向居民个人倾斜,我国居民经济行为已客观上存在着资产选择问题,而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也正逐渐对社会资金流动格局和资金资源的配置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选择行为。
在2012年举行的中美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周晓川指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取决于市场对价格的作用,而利率市场化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因此,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三、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现状及基本特征
深入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第一,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发展迅猛。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个人可支配收入由GDP决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不断完善。
第二,可供居民选择的资产形式不断增加、种类日益繁多。从上表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的资产构成已趋于多样化。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居民的财富主要表现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两个方面。其中,居民金融资产是一种能够为其带来经济收益的资产。它指居民持有的金融债权及权益性凭证形式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储蓄存款、各种债券和股票、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等,其数量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反映一国经济金融化水平。
第三,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极不合理,资产选择渠道相对狭窄,储蓄存款占绝对优势。各种有价证券和保险资产虽然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大,但所占份额偏低。
四、宏观经济效应
第一, 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深刻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如果深入分析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就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货币流通速度V的内涵,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因为,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强烈地影响着v的变化轨迹。具体来说,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必然给居民提供了一个根据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结合原则灵活、便捷地作出资产选择的广阔空间。这时,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将对货币流通速度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随着日益完善的金融市场上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货币功能也就不断扩展了,人们持有货币不仅是为了实现日常的交易动机,这时货币还开始发挥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人们开始保留一定数量的货币余额,作为金融证券交易的准备金。同时游离于不同金融资产之间的货币数量也会增加,因此将造成货币需要量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减慢。但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替代作用更臻加强,从整体上看,此时居民的资产调整、组合频率必然加快,这又在另一方面促使着v加快。可见,金融市场的发育内在产生着使V起相互“冲销”的作用。
但最终的结果到底是使V加快了,还是减缓了呢?一般来说,当金融工具创新速度加快,居民金融资产投资意识加强,投资行为较为成熟时,v是趋于加快的。从有关的统计资料看,多数发达国家v是相对稳定的或趋于加快,并且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v持续缓慢下降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如果金融市场落后,经济结构处于“割裂”状态,内部融资占绝对优势,居民缺少在直接融资市场上的资产选择行为,这时,货币将更多地滞留在居民手中,或准备用于储蓄存款或准备用于购买消费品。这样,当其他条件不变时,v是趋缓下降的。
(2)居民实业投资的规模和比例。居民寻求剩余货币增值的途径除了一部分进行金融资产投资和实物投资外,还常常用于实业投资,这就往往要求持有相当数量的货币,才能应付日常的经济活动支出。用于经营性的铺垫资金随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同时,由于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要求居民保留一定数量的货币余额以防不测。这样,居民实业投资的规模越大,需要持有的货币资产就越多,这无疑减缓了货币流通速率。
(3)制度变迁状况。当社会处于经济性的或不稳定的制度变革环境中,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将增加。如住房制度从配给制到商品化的改革等将引起人们持币行为和动机、储蓄行为和动机发生明显的变化,用于和备用于住房、养老、医疗健康、子女教育和防备失业等的意向将明显增加。因此,货币的沉淀数量就会相应增加,货币流通速度的加速就会受到阻碍。
(4)经济运行中的“泡沫”程度。当资金运动严重背离了商品实物运动和社会再生产运动时,泡沫经济就出现了。这时,投机因素将被高高掀起,主要表现为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换手率急剧抬高,交易量将迅猛上涨,商品市场上的投机倒把行为泛滥,“倒爷”横行,商品流通速度加快,而用之于生产经营领域的货币被大量抽走,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居民狂热的证券投机和对耐用消费品抢购、倒卖的资产选择行为将进一步助长了“泡沫”程度。這样,本已加速运行的货币将被居民进一步推动,V也就不断趋于加快了。
总之,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第二,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强化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大大增加了测算货币供应量的难度。
(1)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供应内生性的强化作用最明显的还是体现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甚至决定上面。我们知道,在货币供给的程式中,
货币乘数K=k=(Rc+1)/(Rd+Re+Rc)
(Rd表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t表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t表示转化的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重,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c表示现金漏损率即通货率),式中的Rd、Rt、t、e、c等变量决定着货币乘数的变化,而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都会影响到这些变量甚至起决定使用,从而通过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化而影响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2)居民日益兴起的资产选择行为通过促使着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而强化着货币供应的内生性。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多样化的进程也就日趋加快,原有的和新生的种种金融机构不断地创造出形式繁多的货币替代品,如电子资金转帐、电话付帐业务等,并且侵入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的业务范围,使得银行与非银行的差别日益模糊,货币与“准货币”也难以分辨。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促使着形形色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信用创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货币的演变发展,对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乃至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不应低估的作用,同时促使着社会闲散资金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多样化带来了资金流动的进一步复杂化,央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也就更加艰难了。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影响。
居民拥有的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产选择行为的不断兴起,足以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全方面的影响。在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制度框架下,随着货币深化的日趋演进,和着商品经济规律内在推动着的市场深化的经济背景,资金资源的配置格局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致引起对金融重构的强烈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主体——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催化功能角色。其中的原因是,日益兴起的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已对社会资金流动格局和资金资源的配置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带来了嬗变。
参考文献
[1]王兆旭.存款利率市场化: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
[2]王宇.中国经济增长与利率汇率市场化[J].中国市场,2013(50):38-40
[3]连建辉.我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兴起与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N].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9(04).
[4]周小川.渐进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J].当代农村财经,2012(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