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师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2016-05-30 10:48孟晓东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锡山区成人儿童

孟晓东

先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阐述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其实,教师最应该读的一本书叫“学生”。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学高”与“身正”的两大要求上,总是恪守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殊不知这样的角色规范所隐含的是教师只是解释、美化、传输固定知识与特定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传声筒”的职业角色,以及“百科全书”、“资料库”的职业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是因为懂得“教育”而不是因为他们只有专业知识才被聘用的,那种以为精通某些知识并能传授给他人就可以做教师的观念已经过时。

那何谓“懂教育”呢?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要懂“学生”, 是要读懂“学生”这本书,每读懂一个学生就预示着教育的真正进步。

学生是一本“空白的书”。但随着他们不断的成长,这本“书”有了色彩,教师、家长、社会都会影响他的内容。正如国画中的空白并不代表“没有”,但影响空白处的内容却有赖于画家的妙手。夸美纽斯说过,“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但它们的发展则全赖教育”。所以,如何以岁月为纸、时间为笔,在学生每一个成长的节点,成全他们生命的华章,便成了教师需要终身“书写”的内容。

学生又是一本“神秘的书”。孩子的世界是澄明的,也是神秘的。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藏着无数的秘密,书中的主人公是正在成长的人,孩子成长的行为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孩子的撒谎、撒娇、恐惧、害羞等等,都有着和成人不一样的行为心理。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 “要以儿童之心度儿童之腹”。要认识到哪怕是孩子的错误,也是成长中可爱的错误,找到每个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往往也就是他们成长的转折点。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书”,书中的主人公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具有不同的性格和能力,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书中的故事也是生动多彩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你不能两次趟过同一条河。”所以,教师唯有带着“宽容和爱心”去一一研读,带着“专业和执着”用一生去服务,才能不辜负“人师”的美称。

苏霍姆林斯基坚守帕夫雷什中学32年,一辈子读“学生”这本书,贡献给了我们关于儿童与教育的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陶行知说过“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终身为儿童和教育鞠躬尽瘁。让我们如他们那样,读好“学生”这本书吧!

(作者系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锡山区成人儿童
无锡锡山区 以更实举措实现安全指数新跃升
最美一道“平安红”——无锡锡山区“红袖标”在行动
无锡锡山区 厂中厂整治 真抓实干不停歇
无锡锡山区 织密筑牢疫情联防联控网络
成人不自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