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先锋
从发展实践中提升发展理论,用发展理论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切中了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但是理论是在已有的思想材料基础和既定的实践基础之上提升概括出来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既有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既有的思想材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大趋势上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自然发展的历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两大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推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自身的解放与发展的历史,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发展的最高命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人要自觉地认识、学习、掌握、服从、运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要盲目自大,违背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揭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内容和价值体现,发展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须臾离不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谋划新中国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工业基础,积累了发展的经验教训,初步总结了发展的理论,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改革开放等重大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回答。强调中国要发展,就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准确判断了我国所处的发展方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阶段上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明确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科学分析了中国发展的动力、政治保障、目标、领导核心、依靠力量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党和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回答,提出了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关于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思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等等。这些重大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阶段上我国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紧迫任务。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实施了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把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理论是针对实践问题而提出的,实践需要推动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来谋划中国未来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没有改变,这是我国今后发展极为有利的条件。从影响发展的因素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这些都是对我国今后发展不利的因素,也是我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化解影响我国发展的不利因素,牢牢把握并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既需要我们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不能焦虑急躁而乱了阵脚;又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握发展新特征,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方法论,强调认识新常态需要多个角度、多重视野,要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这九个方面来认识。从这九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下功夫,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
发展是一个实践问题,发展实践需要由发展理念来牵引。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的理论基础。
1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对原有思想的突破、是对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对理论和实践的超越。树立创新发展理念,需要思想大解放,把思想从传统的发展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需要改革大跨步,革除阻碍创新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旧模式,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气神焕发出来;需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以创新理念引领创新实践,一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不断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二要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四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五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的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六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和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2协调是发展的方法。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十个指头弹钢琴,长短不一,但必须协调配合、统筹兼顾。发展以布局方式来划分,可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空间来划分,可以包括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以产业来划分,可以包括第一、二、三产业。无论以什么方式划分,尽管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发展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别,但是各部分之间必须保持恰当的关系,实现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整体推进,这样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前进。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此基础上,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四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3绿色是发展的模式。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绿色发展理念承认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有限性,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要“绿色化”“生态化”,这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一种批判性超越。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为此,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二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三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四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五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4开放是发展的途径。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树立开放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要有更为宽广的胸怀,积极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自觉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以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独占的方式塑造全球治理新体系。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此,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二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三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四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五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六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兑现减排承诺。
5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要求人人参与发展,在发展中人人尽力,发展的成果人人享有。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畅通民意,保障人权,实现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新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充分激发了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的热情。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要求我们,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二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要提高教育质量。四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五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六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