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诚信教育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力建设研究

2016-05-30 05:15孙友平陈小华
亚太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学生

孙友平 陈小华

摘 要:诚信教育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力建设提供了实质性的渠道:具体表现为:培养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提供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提高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给予人生观高度的引领;担当就业观教育的重任;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心理调节能力;促进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诚信教育;学生;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59-01

一、诚信教育的界定

1、关于诚信。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指出:“诚,信也,从言从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我认为“诚信”这个词中“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也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即真诚、真实、实在,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为人处事不做作、不掩饰,是知、情、意、行四者的和谐统一。守信就是守信用、讲信誉,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承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使其实现。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是要求人们善意地行使各种权利并自觉地履行法定的、道德的和纪律的义务;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细节来说,要做到诚实不欺、真诚无妄、言而有信、言出必践、信守承诺。

2、关于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措施、渠道诠释、引导有关诚信的内容;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教,培养自我诚信意识,树立诚信观念,促成自我践行诚信。从活动结果看,有三方面的收获。一是受教育者的诚信道德认识得到提高。也就是帮助受教育者从社会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诚信道德价值观念,促成自我内外诚信,为自我践行诚信夯实思想基础。二是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诚信情感。情感倾向是以自我标尺去评判现实事物的态度体验,诚信情感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对不诚信行为有强烈的憎恶感,对诚信行为产生积极的愉悦感,并有践行诚信的强烈自愿感。三是坚定诚信信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受教育者的最高境界的收获,需要自觉把诚信认识、诚信情感、诚信行为结合起来,以自我的独特的道德意志力、自控力展示自我在生活中良好的诚信习惯。

二、诚信与就业的有关调查

在进行《当前就业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以诚信为核心的就业力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对400家用人单位考察学生就业力因素进行了排序,排序情况如下:

对100名近三年升职的毕业生调查,97%的毕业生认为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个人价值取向能和谐人际关系,展业过程中能获得广泛的人际援助;95%的用人单位认为他们升职的理由是具备的诚信意识和岗位忠诚度高。以上数据说明:“责任感、诚信道德”是用人单位考察学生就业力的第一因素,是核心就业力。同时,诚信是毕业生在获得与保持工作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敢于迎接竞争挑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个体综合实力。

三、诚信教育的内容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治法,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述指出了社会职业者的执业能力建设的着力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建设,特别是引导广大学子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研究,我认为高职高专的诚信教育应有以下的内容:

(一)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强化就业观教育

就业观教育在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均已经开展,但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学生就业力,促进毕业生优质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就是扛起一份社会责任,但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来看,众多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工作待遇、福利、环境等,职业品德确实,失信于岗位;专业胜任能力差及职业责任感不强,导致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尴尬,失信于事业;较少考虑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宁要城市一张床,也不要乡下一栋房,不愿下基层,去艰苦地方,职业纪律淡薄,失信于事业;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区域经济失衡的症结。因此,以诚信教育为抓手的就业力建设,就是要培养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让毕业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接地气,明白这个职业是干什么、社会需要你干什么、自己又能干好什么,促使职业意识、行为、荣誉的统一。

(二)提供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

毕业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模糊,是自身层面就业难和社会层面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源,而导致这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毕业生的人文素养不足。如不敢正式自我能力,求职简历造假的大有人在,篡改学业成绩,虚构工作经历等,以增加就业筹码;到岗后,随意毁约和跳槽,工作懈怠、消极,难以坚持,更谈不上创新改革等。有的同学表现出团队协作能力较差,自我为中心,过于彰显个性严重阻碍了自身职业的发展。因此,开展诚信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事,诚于职业;学会做人,和谐内心;学会沟通,与人为善;学会学习,开拓创新。

(三)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适应性,促进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

在“明礼诚信”成为行为准则的今天,诚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诚信的内涵,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以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观,以追求民主、公平、法制的政治观等开展教育教学,引领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要利用大学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强化自我人文精神的培养,维护、追求和关切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以人为本、以诚为本,塑造自我良好的人格品质,切实为自己量身打造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江金权.诚信建设刻不容缓[J].望新闻周刊.2011,(40):2.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N].人民日报,2011-10-20(1).

[4]黄庆贵.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4).

[5]孙永刚.正确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J].价值工程,2012,(10).

[6]储著源,周小华.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破解的路径选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7]张丽.认同与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N].光明网,2014-3-27.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