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辉 张辉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效教学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老师必须要让课堂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章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05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学质量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但改革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立足于实际,坚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以下是笔者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究,仅供参考。
一、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方面问题要能够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解题方向,另一方面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使问题发挥实质性的效果。另外,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难度过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难度太低又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失去了问题本身的意义,所以,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最好比学生的能力略高一筹,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同时经过努力可以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再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新奇度,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来设计问题,这样一来,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而且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提倡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学习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学习《确定圆的条件》这节课的时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确定一个圆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首先,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经过一个点可以画几个圆?经过两个点可以画几个圆?经过三个点可以画几个圆?通过作图,经过A点可以画出几个圆?经过A、B两点可以画出几个圆?经过A、B、C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点可以画几个圆?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三、现代手段辅助,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比较强,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此外,传统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拓展空间的要求,静止的教材图片也无法给予学生清晰的物体印象,因此,教师要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维空间模型的旋转模拟,化静止为动态,让枯燥乏味的图形变得生动立体起来,从而突出图形的旋转效果,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平移、翻转、折叠平面图形,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平面图形。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和文字于一体,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通过这一技术手段,不但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较大兴趣。
四、加强新旧链接,完善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连贯性,很多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不断完善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同时,注重提高认知结构的完整性,避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破坏原有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运用类比分析的方式,逐步揭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印象,而且为新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有的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往往过于关注理论知识和课堂结论,一味地强调记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而忽略了这些概念、定义、公式形成的过程,导致学生仅仅从字面上记忆概念,而没有真正领悟概念或公式的本质特征,也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不利于学生完整认知体系的形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明白数学概念或性质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五、及时巩固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当堂训练是巩固提高的最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教学结束前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训练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当堂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外,我们要考虑题目的难度,保证适中且有层次性,满足各个层次的实际需求。比如,我们可以将难度划分成A、B、C三个层次,A类题目是概念类的基础题目,B类题目是应用型的综合性题目,C类题目是延伸性的强化型题目。通过随堂练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总之,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坚持教学活动高效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秋海.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分析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冯茁.教师教学观念转变阻力探析[J].教育探索,2014(12).
[4] 高伯瑜.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析[J].甘肃教育.2006(6).
[责任编辑 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