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摘 要: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必须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青少年的发展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阐述情感教育对于青少年提高素质,完善个性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分析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呼吁更多人关注到青少年情感世界和心理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情感教育;教育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情感是一种体验,认为个体是符合客观事物的需要和期望的。因此,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给予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说简单些情感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交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主要注重的是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而情感教育一直处在边缘化和弱化的地带,往往不能取得与学科知识教育等同的地位。在面对升学考试压力的中小学,教学偏重知识的讲解、公式的证明,情感教育的忽视更为明显,且缺乏有效引导。青少年良好的情感会促进其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生理上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心理上加快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道德品质发展等社会化的进程,认知上优化青少年的认知、意志和个性。
一、情感教育的个体性价值
青少年期是充滿生机活力也面临着困惑与焦虑的时期,是个体发展中特殊、关键的过渡时期。青少年期有生理发育也有心理发展,以生物性和社会性“两性”成熟为基本特征,其中尤以社会性成熟为根本。情感教育在加快青少年的社会化,促进其个性、素质、健康人格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情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个人发展的助推器和强有力的支柱。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共性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自身个性发展,情感教育就能很好弥补我国长期应试教育所带来学生个性不明显的短板。
情感教育首先教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消极的情绪,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才能以理智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在悦纳自己的基础上,可以增强自信心,树立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扩大交往范围和社会实践。其次情感教育教人学会与人协作,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劳动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离开一定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根本不存在什么生产劳动。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就指出:人是社会性动物。费尔巴哈曾指出真正的人的类生活是以爱和友谊为前提的。“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②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所触发的联系可以通过情感来维系,人际关系网的编制离不开情感因素,情感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学说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二)情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高校毕业生座谈时,谈到做实际工作情商更重要。情商是心理学家近年提出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们在情感、意志、宽容等方面的素质。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情商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春期是人生中比较特殊的时期,多数的青少年在此时需要应对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的压力,又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通过情感教育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干预,对于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情商的培养大有裨益。
情感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调节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加强对思维的引导,促使个体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人在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容易吸收新成果。积极的感情是人的认识发展动力,对人的认识是一种显著的推动力量。
情绪情感是行为选择的动力之一,当人的精神状态处于高昂和愉悦状态,会以发现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人事物,会促进与周围人群之间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会增加对美好事物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会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反之,人的负面情绪爆棚时极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由此所带来的失败感、挫折感和孤独感会造成恶循环带来更大程度的伤害和不幸,近年来多起大学生投毒案再次证明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当今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之一。在情感教育中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提高情绪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三)情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完善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对于健康的人格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玛丽·耶和达在“走向心理卫生的社会心理学”《健康人格论文集》中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主动支配他的环境,表现出某一种人格统一性,并能正确地感知世界和他自己。③健全人格要求能正确评价他人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情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个体坚强的信念和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对挑战、困难和风险的时候,有勇气去面对并积极寻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善于调节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酸甜苦辣,具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埃里克森曾经指出有活力的人格能经受住任何内外冲突,并且在经历过每一次危机过后,能够增强自己“善于应付”的能力。
情感教育是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有助于青少年个体信念和人格的成熟。积极情绪在促进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和应对挫折的作用显著。同时情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良好的感情和坚强的意志引导青少年在面对多种选择多些考虑少份冲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频发,低龄化及其犯罪时的残暴程度令人咋舌,本应在教室里享受教育的年纪却早早走进高墙之中。在生活中,对待自己的老师、父母、同学冷漠自私的比比皆是,与《爱的教育》中有勇气、正直、有责任感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试想一个富有爱心和对社会有义务责任的人怎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国家对青少年的发展定位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没有健全的人格的青少年是很难支撑起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任的。
二、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社会性价值
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少年个体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情感健康,完善自身个性人格的发展同时,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对和谐家庭的价值
前苏联教育学家戈别奇亚曾说:“家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极为重要,善良、富有同情心等品质就是在童年初期养成的”。④其实不仅是道德教育需要家庭,情感教育必须根植于家庭,同时情感教育对于维系家庭成员关系,构建美满的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和父母相处中度过,如果父母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和谐民主的家庭生活、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围,特别是在面临青春期困惑和特殊矛盾的时候予以倾听和解答,创造出平等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关系是平等和友爱的,青少年自身会逐渐养成正直、友爱的品质,更懂得如何爱自己和爱他人。
青少年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逐渐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友善他人、关爱他人,对自己的父母充满感恩之情体恤关怀之情。懂得如何爱人的青少年今后走向社会组建自己的家庭,也会是温馨的。
(二)对和谐学校的价值
对教师来说,面对个性差异鲜明的青少年,如何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促成教学完成的有力催化剂。
在教育过程中,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人与人交流特别是感情交流的基础,师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文化的传播和精神的传承。通过情感教育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给予青少年信任,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主动和教师沟通,不会因为畏惧教师而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既能營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的高效完成,也能帮助青少年在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下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宽容,自觉将教师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对教师尊敬对同学友爱。青少年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校园的建设和管理无疑是有利条件之一。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发挥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情感教育是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的成长成人成才离不开情感教育。父子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以及对祖国的爱都可以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人的爱心与其从小就依靠家庭潜移默化密切相关,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他(她)本身所生活的社会环境”。⑤情感教育也并非靠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讲解,更需要家庭、学习、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友爱和谐的社会,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丽萍,杜海云.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2]覃玉荣.重视情感教育促进个性发展.德育与美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3]何爱霞.情感教育价值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2).
[4]徐蔚.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
[5]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65.
[6][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注释:
①石中英.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③[美]埃里克·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④[苏]戈别奇亚著,王长青译.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教育[J].外国心理学,1981(02).
⑤[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2006.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