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以《大学语文》为例

2016-05-30 00:36郭磊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郭磊

【摘要】: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建设应用型课程,实现课程转型。因为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基层的单位,它是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领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通道。要完成培养融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效用性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需要探索《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的改革,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以期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曾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根据教育部这一指示,晋中学院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基础性极强的素质课程,要突破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树立“能力本位”的“大语文”教学观,要以传统的语文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拓展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体系,尤其是要实现观念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实践。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大学语文》的地位不高

“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不明显。根据有关调查,对《大学语文》课的喜欢只占所有被调查者的13%。尽管《大学语文》被多数高校确定为公共基础课程,收到学校专业课程的影响 ,已被专业课程挤到了边缘。导致这种边缘化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我校《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部分,《论语》、《孟子》、《兰亭集序》等,虽然寓意深远 ,但是与当代科技发展相比较缺失其时代意义和人生智慧,引导、启发学生,那么语文不受欢迎当在情理之中。

(二)课程的性质定位不明确

许多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其课程性质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的語言层面,即实践上。《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实践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定位不太准确。综合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文学欣赏为主,在教材内容设置上以精选的传统文学作品为主,着重审美的欣赏和熏陶;如任公伟主编的《大学语文》; (二)以传授写作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在内容安排上一般是按文章构成的几大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和常用文体来组织;如杨文丰主编的《大学语文》。

(三)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依旧延续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重传授,轻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主动学习意愿的渗透,教学过程程式化,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难以伸展,不能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传授型方式授课,以教材研究为重点,缺乏对社情、学情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学习处在被动状态,心理压抑,潜能得不到释放,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创建应用型《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与对策

(一)课程定位中要体现实践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对《大学语文》开展应用型课程的建设,首先必须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目前,全国高校有多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相关教材,内容上也是各有千秋,百花齐放。但是哪一版本的教材都不能够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应该结合本校的现有的师资力量,结合教学经验编写《大学语文》校本教材,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应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空间,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更实用,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学生都存在缺乏立项信念、缺乏人文知识、民族意识淡薄等问题,有的学生写论文前后自相矛盾,提笔忘字、错字连篇,甚至连普通条据都写不明白。

所谓应用型的《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注重学生的 “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一种工具, 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因此,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熟练、准确、 充分地表达思想和为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综合《大学语文》的共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大学语文》要以实践性为基础,通过实践性来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并达到实践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应用型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应用型课程的特点

就全国而言,多数院校只开设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所以,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教材的内容全部上完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就必须有选择地讲解教材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要与时代相结合,要与语文能力培养相结合。

为了确实保证学生对《大学语文》“学而能用”,体现应用型课程内容的特点,适当安排语言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语言应用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除了有文学作品欣赏部分外,还应有口语 (口才)训练部分和写作部分(特别是常用文体写作部分)。 前者侧重提高人文素养, 后两者侧重培养表达能力。 总之,《大學语文》教师要做到口头表达、 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促进大学生语文素质、 能力的全面提高, 适应生活工作的需要。

在课堂之外还要开展相关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践与检查,在业余时间可开展“诗歌朗诵会”、“读书节”、“辩论赛”、“深入社区进行调研”从而锻炼学生的非常规交往能力、非常规动手能力、非常规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要体现出应用型课程的特点

机械、死板、单调地听说读写活动,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教学中要设法渗透活的精神、品质,尤其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只是字、词、句的生硬解释,解读中适时适度地融进人文精神,加入对校情校史的渗透,与专业相结合、与工作岗位相结合,找到学生的“愤、悱”点,既避免枯燥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有更为健康向上的、更高的精神追求、 审美追求。

应用型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推行多样式教学, 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与文化素质讲座、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开展诗词欣赏系列讲座、名著、电影演播等活动、丰富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开展辩论赛、朗诵比赛,举办征文活动,与学生的文学社团相结合,开展文学创作论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聘模拟竞赛等,提高学生对母语语言感受的灵敏度,规范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口语表现力。只有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素养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大学语文》才能实现提高学生文化与审美内涵的目的。

三、结论

建设应用型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标,就应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几个层面来共同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素养和文化积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选编,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在应用型人才视域下,《大学语文》教育对人才素质全面提升提出了更实用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曾加荣.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9).

[2]任公伟.《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何立明.《大学语文》“人文性”的真命题2006- 06- 04.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独立学院法学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应用型课程建设初探
基于应用型课程大学物理的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