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就业城市选择问题分析

2016-05-30 00:34:53李沁璘陈韦宏刘中阳
亚太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

李沁璘 陈韦宏 刘中阳

摘 要:在当前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就业城市又成一大社会问题,大学生在面临之后职业生涯或者生活城市的选择上越来越困难,有部分应届毕业生甚至出现焦虑、恐惧、纠结如何选择等问题。本文就大学应届毕业生应如何选择就业城市展开分析。

关键词:就业危机;城市选择;就业心理

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形式困难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但通过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开始从一线大城市转移至二、三线城市,甚至对四线小城市都青睐有加。“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不再是毕业生心向的青春奋斗乐园,二、三线小城市似乎更加适合他们安放梦想。我们今天分析,大学生在毕业时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作城市。

一、大城市——理想的失乐园

日前,由北京团市委下属管理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了一份《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14年上涨近2000元(1830元),突破达到5510元。但期望工资的增加带来的后果便是就业压力增大和幸福感的明显下降。

期望工资是在近十年的调查报告中首次有了大幅提高,但我们不禁想一想,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物价和职场总体工资上升,大学毕业生期望月薪水涨船高,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业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只身一人来到“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求职奋斗,他一月的花销大概是多少,在这里笔者可以简单拉出一份月账单(以笔者熟悉的北京为例):

一日三餐(早餐路边摊,中饭晚饭最便宜的盒饭):1500元;

房租(四环外里公司较近的公寓):2000元;

上下班车费(每天上下班都选择地铁、公交):240元;

聚餐(一月三次与好友聚餐):300元;

娱乐(一月一看一场电影):50元;

意外花销(生病受伤):100元;

购物(一年的购物花销平均到每月):300元;

电话费:200元。

看到这份账单后,大学毕业生的压力来源就一目了然。在他们走出了学校的生活,经济上不再接受家里的供应时,他们必将因为钱的事情发愁,身上必将压积着很大的生活及生存壓力,所以他们必然会提高期待月薪。但笔者发现,据《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1%,本科生各职业平均月收入仅为3773元。所以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并不能达到自己期望的工资。

“期望往往带来失望”,这是林夕的一句刺痛人心的歌词,大学生在大城市的幸福感往往就是这样丢失的。

但在大城市就业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大城市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舞台区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大城市工作见识会更加丰富,因为大城市人多,很多东西包括行业都是在小城市难以见到的,而且很多先进理念也会在大城市先出现。一线城市的设施配套齐全,而且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也聚集在这里,就业选择相对就会增多,这样就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兴趣以及特长,大学生能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其次,在大城市工作可以让毕业大学生们的个人进步更快。大城市往往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最先接触先进的技术或是管理知识,能够让大学毕业生们开阔眼界,跟紧甚至是超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能够让大学生接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有能力、有特长、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可以在大城市的大企业中立足,或在大城市中创立自己的事业,在大城市中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小城市——安逸的栖身所

在2015届毕业大学生工作意愿调查中,近半数(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到省会以下的二至三线城市工作,远超愿意到一线城市工作的14.4%。无论是迫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还是为了追求幸福感,大学毕业生集体逃离“北上广”已经是明显趋势。

我校今年一名应届毕业生便向笔者表示,自己目前没有急着找工作,他的梦想便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江苏扬州,去开一间小的化肥仓。他告诉笔者:“大城市的竞争相对激烈,我不想在这种顶着压力的环境下生活,我的身边不少的同学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工作。我相信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在中小城市工作也能有很大的作为。”

小城市逐渐取代“北上广深”,成为更多大学毕业生的栖身梁木,笔者认为,这就像那句老话“不选贵的,只选对的”。

我们仔细分析,小城市的吸引力到底在哪?笔者认为,那是这些城市诸多优势所带来改变的结果。

第一,随着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提出,二、三线城市用人需求相对一线城市一直在扩大。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针对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抽样了全国102个城市进行统计。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今年第一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一线城市集中的东部市场需求人数增长了21.1%、中部地区增长43.1%、西部地区增长42.5%。可以看出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城市人才需求量增长迅速,大学毕业生们在目前社会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可以轻松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第二,追求宽松良好的生活状态是不少高校毕业生首先选择二、三线城市的另一大原因。国家统计局在今年三月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3-2014》中排出了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前20名,发展机会多、收入高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均无缘20强。房价过高、工作压力大、交通拥堵等,是影响被调查者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第三,一线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雾霾严重、污染加剧,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为了自己的健康考虑可能也会让他们放弃在大城市里工作的机会。

总而言之,如果毕业大学生所学专业或是选择的发展道路通用性强(非人文专业),小城市会更佳适合毕业大学生的生活和事业发展。而这种情况在目前减少城市差距的今天会越来越明显。

三、大学毕业生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就业城市

每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才俊都有自己的理想城市,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能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就像前文中分析的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曾经风靡一时的某电视求职节目中,一位求职者一心想到上海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可以说讲选择工作放到了选择城市之后,只要在大城市上海工作,干什么都无所谓,最后招来的是面试官的一致反感,所以这种想法是很有害的,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他的核心职业竞争力是紧密相关的。有了职业理想后,才能得到用人公司的重视,从而达到自己的求职追求。

举个例子来说,华为是每个与信息专业相关的学生都想就职于华为,但根据笔者的了解,在意向于华为的求职者中,最愿意去的城市是位于突尼斯的华为北非总部。这是为什么呢?笔者的一名同学透露,在国内信息人才已经基本饱和,无论大小城市都不缺少相关专业人才,但在相对于落后的非洲来说就不一样,那里有非常好的前途发展。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定位,像桂林来说除了是民国时代桂系军阀的政治中心,以外的时间都是世界的旅游胜地,所以他的经济结构就是旅游业。经济结构也便决定了这座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能力,而且无论哪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不会随着时间或者政治需求轻易改变。如果说一个学习旅游专业的求职者,在桂林一定吃香,但要去一些工业城市来说,哪怕城市规模再大也不會有很大的作为,反之亦是如此。

再讲城市文化,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是保守还是开放,也会直接影响着她对外来者求职者的接纳程度。那开放前段深圳来说,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现在的国际化科技城市,在建设初期肯定会对外来人员敞开大门,而相对保守些的城市,比如上海,本土化思想就会多些,某些行业在招聘用人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本地人。特别是国营企业,几乎每个城市的国营企业都倾向于用本地人,因为客观的来说本地人会对他们的家庭负责,不存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现象,所以会更加努力工作。如果你希望进国企类单位,最好选择去自己的家乡就业,毕竟轻车熟路,工作开展起来也比较便利。

最后说说城市生存状况。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越发达,那么生存竞争就会越激烈。那么,那些喜欢挑战、适应能力强的人,比较适合去发达的城市就业发展。相反,那些喜欢安稳、不愿意承受太大压力的人,去一些竞争压力较小的中小城市就业发展比较好。

所以说,在择业时,要认清现实,做好职业规划,并且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就业城市,不是说大城市或者小城市有无大分别,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才重要。

参考文献:

[1]滕远杰.大学生抗压能力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析[J].经济视野,2014(7):496-496.

[2]王星懿.浅议大学生就业流动性大的利与弊[J].管理学家,2013.

[3]鞠永干.大学生就业中的有限理性与对策探究[J].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2012(9).

[4]王海.基于民生视角下的幸福城市构建实践与思路——以中国幸福城市20强亳州市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6):1-6.

[5]李闯.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6):75-78.

[6]大学生就业缘何转而青睐二、三线城市.新华网,2014年06月04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04/c_1110981879.htm.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
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及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20:55:44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0:22:38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东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1:19:33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浅析
东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19:58:10
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高校辅导员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17:36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4:38:22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3: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