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力争教学过程准确、生动、简洁。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巧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34
一、巧导入
课堂教学的“钥匙”—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恰当的导入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住,也可以在教材的章节之间、层次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采用,但要做到少而精。如在讲地图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个谜语:“纳万水千山,容五洲四海”来引入。讲《长江》《黄河》时,教师可播放《长江之歌》《黄河大合唱》。讲《海陆变迁》时,教师可讲故事导入新课:“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幽灵岛”,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讲《东南亚》一节时,教师可以假设去旅游:“美丽的东南亚,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者去观光游览,假如我们今天也去那里,我们应带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会吃当地哪些食品,见到哪些美丽景色呢?”这时学生会积极说出答案,教师不用着急说对错,只要把答案都写在黑板上,说:“接下来我们一边学习东南亚,一边关注答案的对错”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地理教材在《东南亚》一节的后面编排的是《中东》一节,在讲中东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东南亚这里风景独好,中东也是这样吗?”
二、巧过渡
教学过程的“桥梁” —过渡。 教师可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过渡语,自然而贴切地将整个教学过程沟通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生气灵动的有机整体。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讲完语言后,教师可加一句:“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语言、相同的肤色,人们逐渐产生相同的意识形态——宗教。”这样就过渡到了宗教部分。如果不加过渡语,此节课就会变成毫不相关的两部分,不利于学生学习。又如讲《三大人种》时,可以这样进行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黄种人的外貌特征和主要分布的地区,那么白种人和黑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外貌特征呢?他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这样就可以顺利过渡到讲白种人和黑种人的知识。再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节,在讲完非洲的自然资源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过渡:“非洲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过渡到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状况。
三、巧设疑
触发思维的导火线——疑。巧妙地设疑,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首先,所设内容要巧。将“疑”设在重点和难点上,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有疑的问题上,可促使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思考。需要注意的是:设疑要难而有度,使学生不仅须思,而且欲思、可思。其次,设疑的时机要把握好。上课一开始设疑,能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于学生注意力渐趋分散时设疑,则可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再次,要创设特定的情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种情况可能吗?飞机场侯客大厅为什么挂着不同钟点的时钟并注明××城市?为什么阿拉伯人穿长袍,戴头巾?欧洲人为什么喜欢吃牛排,喝牛奶?这样,学生的兴奋点激发起来了,就能学得愉快。
四、 巧板书
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板书。板书是每堂课的“眼睛”,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板书设计是教师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板书讲究设计的巧妙合理,体现课堂的整体结构。精炼、系统、新颖和美观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学艺术的享受,更会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板书的设计颇要费些心思。板书形式多样,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经纬网”板书(部分)
板书时故意省去关键词,留下空白让学生补充完整;只绘出地图的大概轮廓和主要地理事物,让学生完成并标注名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
如亚洲地形特点是 高 低,受地形的影响,河流呈 状流向四周。又如板书完夏季风对亚洲的影响后,冬季风的影响就可留白,让学生口述。
五、巧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让练习更灵活,更贴近学生的需要呢?首先,在明确练习目标的前提下,注意灵活把握时间和强度,把练习穿插在讲授及师生双边活动之中,恰当掌握练习的“火候”,对于简单内容不做长时间操练,避免学生厌烦,对于有难度的内容则不能一笔带过,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其次,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且练习方法要灵活,尽可能地做到让学生动而不乱、活而有序。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练习、判断练习、操作练习、应用练习、集体练习、独立练习,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充满自信。
六、巧结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这句话道出了收尾工作的重要性。一堂课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整个课堂教学严瑾、完美。
结尾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概括总结,强调重点难点;问题讨论,引发课外探究;知识竞赛,培养竞争意识;歌诀诗词,增添知识情趣;首尾呼应,课堂浑然一体,承上启下,意犹未尽……
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节结尾时,教师可用藏迷诗:月娥姑娘很腼腆,蒙着布单披三毯,越过老窝去朝鲜,吧唧吧唧一身汗。学生会既高兴又认真地找藏着的国家。又如在《中国的民族》一节的结尾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我国56个民族各有各的风俗习惯,经济差异也比较明显,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我们中学生应做到哪些呢?再如,《中东》一节结尾时,教师可以提问:“生活在中东的人民期盼什么呢?”学生回答:“期盼和平。”然后引用小诗一首“为了和平,收藏战争吧! 因为,我们需要/在文明世界里生息繁衍。因为,我们需要/在文明世界里奋发前进……”同时,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笔者在多年教学当中总结了上述心得体会,希望能供大家参考。其实一切都在变化,教学也要常变常新,因课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