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飞
摘 要: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桎梏。尤其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想让课堂更有效率,首先必须改变教学设计理念,对课程进行认识和剖析,形成基本的共识,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行为。
关键词:课改;设计;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3-01
新课改中全新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有所变化,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桎梏。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上,运用新理念的水平和能力还参差不齐,缺乏策略选择。对此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约88%的教师把课堂教学设计等同于备课和教案,注重学习内容的分析,但仅有50%的老师有学生的学情分析;对于学习过程的设计,多数教师有小组合作的设计,但76%的教师较少注重情境建构;约90%的教师把学习资源当成教学资源,未设计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约87%的教师教学设计中没有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面对现状,需要探讨好的经验做法,以利事业的进步发展。
一、正确理解“教案备写”与“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内容上区分,教案是教师备课的体现,教学整体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大致包含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等内容。教学设计则不同,它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远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着眼于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单元及某节课。它把教育、教学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通过系统分析,如学习需要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从而制定、选择出最优方案。它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教案着重于“教什么”、“如何教”,教学设计则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它没有固定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二、教学目标设计要从“知识本位”转为“发展本位”
传统课堂教学的设计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忽略学生素养的培养,也即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而新课改则要求改变这种“知识本位”,树立“发展本位”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传播正确的人文思想,培育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教学设计要摒弃以学科知识点、考点等为唯一目标的设计思想,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用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感召学生,在培养学科兴趣和价值观的同时,引发思考,展开科学探究,学会知识也学会方法。要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细化,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领会新课程教材设置的目的,制定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水平层次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要从“以教为本”转为“主体参与”
要打破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稚化”自己,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
突出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考虑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任务,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时空,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方式设计要从“单向灌输”转为“情境建构”
传统教学“单向灌输”,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如今,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出“隋境建构”,即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出恰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熏陶,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对体验进行感悟交流,思维品质和知识素养得以提高。活动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如下因素:
1.注重活动的内涵,要有针对性、深刻性,不切合教学内容和主题的活动,再新颖巧妙也不能使用。
2.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个体独特体验留有空间,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实践创造留有空间。
3.活动设置要精细化,充分考虑具体步骤:学生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做些什么,活动如何步步深入才能达到实效等。
五、课堂提问设计要从“我问你答”转为“问题引领”
要科学地设计问题的呈现情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分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其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来把握课堂。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如此,才有了探究的可能,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应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探究的动机和欲望,让问题引领课堂。
总之,新课改中,教学设计要重视强化教育的发展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