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6-05-30 10:48林炜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问题与建议

林炜

[摘 要] 将高校资源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已成为当代中国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不仅拓宽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渠道,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青年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高校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定位,总结了当前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 高校志愿者;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0-0029-03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化、现代化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从对文化资源的配置来看,眼下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仍是政府。从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来看,社区文化建设可大致分为科教、文体、法律与卫生四个方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及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并对志愿者提供各方面支持。由于高校本身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 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自身定位

(一)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有特点的社会文化现象”,“从狭义上讲,是指在一个社区内,以块为主体、与满足居民的求知、审美、社会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较高层次需要向关联的种种文化现象的总和。”[1]地方高校作为其所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着社区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营造者之一,高校与社区之间存在着密切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三个结论:一是社区文化是高校文化孕育的载体,即高校文化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多年以来形成的社区文化的影响;二是社区文化作用于高校文化,即“地方高校作为社区文化的子系统,其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内容、形式都受制于社区文化多角度多层面的规定与影响”[2];三是高校对社区文化的反作用力,即我们常说的高校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创造性和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与创造性若能很好地运用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将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独具特色且异常深刻的影响。

(二)高校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变化表达了对更高社会服务水平的渴求,而这种渴求恰恰为高校志愿者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活动空间。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者仍是政府,因此高校志愿者需要给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找到准确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去。

1 高校志愿者应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创造者

高校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校园文化本身就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关系是相对的。从文化群体的角度分析,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两者皆从属于社会文化,且二者是横向(并列)关系;从建设主体来看,一定范围内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都是从属于社区文化的。”[3]因此,高校不能做自我封闭,高校特别是高校志愿者需要与社区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交流。高校志愿者需要深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一线中去,通过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将贯古今、融中外的优秀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推广到社会、传播到社区中去,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2 高校志愿者应成为社区文化研究的中坚研究者

不同社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水平的差异。而高校志愿者在研究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志愿者可以通过发表研究报告,撰写论文将自己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

3 高校志愿者应成为优秀社区文化的坚定传播者

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形成新的文化能力的时候,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社区文化可对他们产生极大影响,能培养高校志愿者们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因此高校志愿者作为能动的主体,到社会上后,他们带着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与深厚感情,成为社区文化的传播者,努力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和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二 南京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调研结果

(一)主要服务类型与奖励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笔者总结出了南京高校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主要存有三种服务类型:热点调研与政策宣讲、公益服务与科普宣传、专业援助与咨询服务。这三种服务活动是志愿者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与学科特点,配合社区需求展开的。调研表明,参与第二、三种服务类型的人数比较多,占54.5%,此外还有8.26%的志愿者参加技能培训或社区建设方面的活动。

在奖励机制方面,虽然是志愿者活动,但33.79%的志愿者希望有精神奖励,希望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皆有的占到了38.62%。其中,志愿者们希望的物质奖励,实际上是希望能帮助解决在志愿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交通及材料费用。因为高校志愿者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并无收入来源,因此期待解决交通费和材料费也是情有可原的。

(二)效果影响因素

在影响志愿者服务效果的人际关系方面,同学和老师占的比重最大,占59.31%,反之,所服务的对象仅占19.31%。在活动结束后的沟通问题上,访谈结果显示团队负责人会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但是沟通主要是形式上的。对于一些需要商榷的具体问题,两者很少沟通或者沟通具有困难。如志愿者难以满足社区要求,或社区难以认同志愿者的想法等。对于制约服务效果的其它因素,大部分选择集中在“缺乏时间、缺乏指导与缺乏项目创新”。在如何提高服务层次上,31.03%的志愿者认为应当改变制度关系与提高人员质量,48.28%的志愿者则期待平台载体与制度规范的改变,其余志愿者则认为服务关系的改变很重要。

(三)参与意识情况与支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志愿者是否了解“什么是社区文化”这个问题上,有33.88%的志愿者表示并不是非常了解。而关于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的动机,从自身兴趣出发的仅占16.55%,48.28%的志愿者最初的参与动机是受同学或同事的影响。在服务时间上,半年至一年占35.17%,半年以下的占33.80%,仅31.03%的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为一年以上。

36.55%的志愿者认为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仅属于一般水平。关于志愿者专业与服务类型的关系,44.14%的志愿者认为专业应当有关联,28.28%的志愿者却认为二者的关系并不重要。

以上方面综合表明了当前志愿者服务活动存有三个关键性的相互联系的问题:志愿服务的动机不明显与激励不够;学校、社区沟通机制不顺畅;制约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亟待进一步有效优化。

三 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建议

(一)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 志愿者不了解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凭感觉

虽然当前高校志愿者踊跃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但结合调研结果来看,部分志愿者虽然参加了志愿服务,却缺乏对于服务本身的深入了解。虽然志愿者们初期都非常积极,但很多志愿者只是服从组织的分配,机械的去执行分配到手上的任务,完全没有加入自己的理解,更谈不上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容易使志愿者失去继续服务的兴趣从而导致志愿服务长效性的缺失。

2 部分社区文化建设忽视高校志愿者资源的利用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典型问题表现在缺乏对高校志愿者资源的利用。缺乏充分利用高校的力量来建设社区文化的意识。这种高校力量的缺失是导致调查结果中“现有文化资源在类型上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重在以赢利为目的而不注重服务、培训类比较多而生态环境教育类比较少”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行政、形式色彩过于突出,服务效果参差不齐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部分社区的活动仍然沿用“组织活动”的形式,社区组织的活动往往是为了迎合各单位的行政需求,由社区进行机械组织,由政府或高校志愿者组织进行相关活动,志愿者与社区服务活动之间没有进行过深入的了解与交流。缺乏沟通使志愿者在活动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由于缺乏主动权,多数的高校志愿者在度过了志愿服务最初的兴奋期后,容易对“被分配”的活动感到失望甚至热情消失,从而造成服务效果有好有坏,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缺乏沟通同样使社区相关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参与活动的双方积极程度降低,最后导致相关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4 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性有待加强

根据问卷调查,33.33%的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服务时间在半年以下,而在一年以下的占了41.66%。一方面,随着学生志愿者年级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大,许多人因为时间原因无法继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更倾向于在每年重大纪念日、节日与假期社会实践组织志愿服务活动。”[4]以上两点导致高校志愿者缺乏与社区的长期服务计划,然而,社区文化建设需要连续性的活动作为支撑(尤其是法律服务和教育等深度活动)。在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方面,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 志愿者服务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存在供需偏差

南京社区的人员构成并不单一,部分社区的人员构成是外来人口与农转非居民,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更需要的是卫生类服务,而目前高校志愿者提供的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主要集中在科教与文体服务,如法律宣传,支教活动。例如仅仙林小学在每周就有7支志愿服务队进行支教类的活动,且有的服务形式相对单一且注重形式。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其实并不在于量多,对具体多样化需求的实质性关注才是真正重要的。从校社互动来看,这种需求与服务错误的情况会加剧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对于高校、社区及青年志愿者来说,并不是共赢的方式。[5]

(二)主要的对策

1 组织志愿者培训,进行有效激励,保障志愿服务的长效性

在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之后,南京高校需要对志愿者进行专门的辅导活动。如专家进行讲解“什么是社区文化及当前社区文化的建设情况”,帮助志愿者们分析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位置,理清社区文化建设与高校志愿者的关系,使志愿者在一个清醒的认知状态下参加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其次,需要进行一定的激励政策,如学校可以进行资金援助、活动指导与进行奖励,社区方面可以进行综合考评,对于服务质量、服务态度良好的学生颁发奖章,对于表现平平的志愿者进行鼓励。综合以上两点,才能从源头保证志愿服务的长效性。

2 扩大影响,争取社会支持

社会力量对于推动高校志愿活动的开展、优化高校——社区文化共建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管理者,应立足于开发服务品牌,扩大品牌影响,一方面力求得到社区居民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利于寻求社会资源,如商业或基金会形式的资金支持。作为社区管理者,应综合考虑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合理的调配资源,力争校社共赢。

3 加强校社互动,探索社区需求

当前南京地区,社区人口构成复杂,对于社区的文化服务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校社缺乏互动,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高校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高校志愿者与社区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高校志愿者活动进行规划、管理,如进行关于志愿者服务的需求调研、基地建设、服务内容安排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指导。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反馈跟踪,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调整。在社区应该树立良好的互助理念,做到支持志愿工作,参与志愿工作,做好信息互通方面的工作,与高校管理部门共同协调志愿者在社区进行的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汉莹.解读社区与社区文化[J].群众文化,2002(04).

[2]庞波,王广飞.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化建设[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5).

[3]张华.浅议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10(06).

[4]陆为群.大学城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思路探析——以

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03).

[5]楼玉兰,周照东.论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和发展模

式[J].工作探讨,2010(01).

猜你喜欢
问题与建议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问题及建议
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问题分析与建议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关于中职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做好玉米新品种试验推广 助力农业产业化前行
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遏制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
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