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社团化育人提升实践与探索

2016-05-30 18:08:49李迪鲍金勇李丹莹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贫困生育人管理

李迪 鲍金勇 李丹莹

摘 要:贫困生是高校大学生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健康成长,从而实现贫困大学生的管理和育人模式的有效化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对高校贫困生社团化育人模式的优势与当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实现高校贫困生有效管理与育人的新模式。

关键词:贫困生;社团化;管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22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45

贫困生是高校大学生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占比达22%,特困生占比达8%。家庭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花大力气去勤工俭学,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生活,同时经济上的困难还容易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价值观及自卑、敏感的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的人格发展。因此,实现贫困大学生的管理和育人模式的有效化就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笔者所在单位参照学生党支部模式,成立了贫困生管理的社团化组织——自强小组。经过近10年的实践与探索,收效比较明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开展此项工作的经验、感受,对高校贫困生社团化育人模式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 加强高校贫困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这是继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后,再一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强调。我国当前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矛盾纷繁复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明显,社会政治面临严峻挑战。贫困生是农村家庭的唯一希望,为了让孩子上学,家长愿意付出任何代价。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是否健康发展,是贫困生家庭、亲朋好友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好或有一些闪失,很可能出现生命安全问题,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解决贫困生教育问题,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庄的发展,帮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模式帮助其解决经济、学业、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其人格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将有助于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是加强校园平安建设的需要

在现实中,大部分贫困生往往存在一定的自卑和抑郁心理,甚至有的不愿意承认自己贫困而拒绝别人的帮助,同时存在一定的虚荣心,当介绍自己家庭时,他们渴望和身边的同学一样,介绍得体面一些。当这些无法得到满足时,加之身边部分同学对贫困生或多或少的歧视,他们就开始怨恨自己的出身、怨恨自己的父母,进而发展成为怨恨他人、嫉妒他人。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各界对该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加以关注和研究,但有效的贫困生育人模式仍未探索出来,仍有许许多多的类马加爵事件的悲剧发生。面对与身边同学的悬殊生活差距,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实的差距感让贫困生感受到命运的不公,继而极易做出威胁校园安全的行为,这严重影响到了校园平安的建设。

(三)是帮助贫困生全面成长的需要

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具有贫困性、弱势性和脆弱性三个结构特征。家庭经济条件的困难给高校贫困生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勤工俭学工作,以至于影响了学习。另外,在贫困生入学时,由于前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较为落后,他们各方面的基础较其他同学比较薄弱,参加学校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时的竞争力明显弱于其他同学,导致在学校期间获得的锻炼机会很少,影响了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成立贫困生管理的专门社团化组织,创造一些专属他们的锻炼和学习机会,并在信念教育和价值观上加以正确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贫困生全面成长。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日常管理和育人模式的现状

(一)注重物质帮助,忽视精神育人

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我国新时期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和规定,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政策的措施,加上社会各界及学校校友对在校贫困生经济上的大力帮助,对高校贫困生经济上的助学额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我校而言,每一位贫困生每年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经济资助达到近4000元。在人们普遍对高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费用嘘寒问暖之时,很少人会对这部分群体精神上的贫困予以关心。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思想是否端正,心理是否健康,学习是否顺利,就业竞争力是否足够,综合素质是否与其他同学一样得到了明显提高,都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贫困生而言,在经济上予以福利性的资助,只能“治标”,解决他们在经济上暂时性的困难,而直接以类似在救助站领社会福利一般地发放助学金,反而容易使他们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无法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和自我提高意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

(二)注重大学生全体群体的一般培养模式,忽视贫困生的特殊培养模式

我国自恢复高考招生以来到90年代末实行高校扩招以前,一直很重视大学生群体的综合性培养。这时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家庭条件比较好,接受的前期基础教育也比较好,极少数家境贫寒又进入高校的学生自身的素质也相当高。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制度,更多大批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寒窗苦读的学子得以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但进入高校后,他们发现自己跟身边的许多同学相比,不仅仅是现实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就连一些综合素养的底子也不如他人,别人琴棋书画、英语、电脑技术等方面的基础都比自己好得多。而许多高校并未重视这一点,仍然采用一视同仁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培养。由于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并未从贫困生群体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加之贫困生很多方面比较薄弱,以至于在要保证大部分学生群体的教育质量而又一视同仁的培养模式下,高校贫困生越来越跟不上,思想上的困惑、学业上的差距和能力上的欠缺情况越来越严重,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差异就是这其中的典型表现。这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和人本思想,导致许多高校的育人工作无法满足贫困生的基本需要。

(三)针对高校贫困生育人模式的研究投入力度不够,方法不到位

对于贫困大学生,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等都予以了关注,并帮助贫困生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但对他们道德方面的教育却几乎很少。我国不少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上都存在道德方面的问题,如不积极还款,对班集体活动很少有参与热情,甚至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事物很冷淡等。再者,就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各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心理健康课程及心理辅导班,但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很多贫困生比较敏感,根本不会主动去进行心理辅导,而所谓的心理辅导老师很多也只是局限于所学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走进贫困生的生活去了解他们,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辅导,并没有真正适应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些均说明我国对高校贫困生育人模式的研究投入力度还不够,方法也不是很适应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与实际脱离,出现了偏差。

三、依托朋辈式社团实现高校贫困生有效管理与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参照学生党支部模式,建立组织依托——自强小组,制定社团化管理制度

2007年秋季,我校根据国家出台的新资助政策,创新工作理念,围绕高校贫困生管理和教育,组建了学校第一个院级勤工队伍——勤工自强队,并针对全学院大一至大三300余名贫困生采用社团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自强小组。参照学生党支部模式,将本科生各年级(毕业生除外)共300余名贫困生以跨年级同专业纵向划分方式,划分为17个自强小组,每组约20人,包括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的学生,且专业尽可能相同或相似,实现“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效应。每组配有一名组长和两名监察员。组长负责统筹整个小组的建设工作,监察员负责监督和督促自强小组活动和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保证该模式的有效开展,我校还特地针对贫困生管理和教育出台制定了《贫困生管理手册》,有针对性地开展选拔、培训和日常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实现了社团制度化管理。

1.通过社团化管理,加强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实现动态化日常管理模式

自强小组组长根据学院制定的《贫困生管理手册》规定,每学年带领小组成员围绕“自立自强”“志愿服务”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三个主题开展小组的日常建设与素质拓展活动,主动参加学院每年开展的“诚信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并负责摸清小组成员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个人特长和家庭情况等,建立了“自强小组成员-自强小组组长-勤工自强队-指导老师/年级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信息反馈机制,再加上班级管理模式,有效实现了动态化管理。鉴于国家及社会各界新时期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较大,学院全体贫困生均受到资助,因此我校引入贫困生自强小组服务时长指标完成的硬性考评管理,根据不同受资助级别,学生一学年要完成40-60小时不等的服务时长,服务内容包括校内外志愿活动、兼职等。同时,通过自强小组倡议全体贫困生签订《受助学生自律承诺书》,并为全体小组组员制定了人手一张的《自强小组成长记录卡》,“成长记录卡”中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指引了大方向,在社团化组织中通过有效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贫困生育人工作的开展。

食品学院自强小组成员成长记录卡(第 小组)

年级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项目 成长

任务 自我考核+组长评分

大一上 大一下 大二上 大二下 大三上 大三下 大四上 大四下

必做 本学期一本课外书(完成请打勾,下同)

组长根据组员完成情况打分,满分为10份,下同

Office 水平提升

每周运动一次

每学期2次兼职

本学期自强小组志愿服务时长达标

每月至少问候家人2次

选 做 9 选 3

进行1次演讲

获1次奖学金

担任班委/组织社团负责人

参加一次比赛/竞赛

本学期不挂科

本学期通过英语四/六级

培养或坚持1个兴趣爱好

自强小组成长记录卡

2.通过朋辈式自强小组,探索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学习及心理辅导方面的互助成长模式

基于自强小组是跨年级同专业纵向划分,我校在各自强小组中选拔心理素质好、思想上进、成绩优良(一般优秀考虑获过奖学金的),并具备高度热情和责任性的高年级贫困生作为朋辈辅导员,由他们对小组成员在生活、学习和心理辅导方面进行帮扶,并带动小组成员参加科技竞赛,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学院亦会针对该部分朋辈辅导员进行专项化的培训,培训师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处助学贷款科老师、心理辅导中心老师、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往届优秀贫困生学长学姐担任。由于朋辈辅导员与小组内成员年龄相仿、成长环境相似,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帮扶较为顺畅,大大克服了由老师或一般优秀同学与他们沟通或对他们进行帮扶时难以交流的困难,从而建立了较为有效的互助成长模式。

3.借助往届优秀贫困生学长学姐力量,搭建高校贫困生感恩与诚信教育的平台

为面向贫困生开展针对性教育,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知识,懂得感恩,学会诚信,并充分发挥教师和往届优秀贫困生学长学姐的力量,我校特开设“紫荆传芳计划”沙龙、“竹铭计划”课程,沙龙和课程内容覆盖Office技能培训、普通话培训、礼仪培训、形体训练、拍照技能培训、兼职达人分享、奖学金心路历程、大学生感恩信念教育、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等全方位的主题,沙龙每个月举行一期,每期面向20-30名贫困生,课程则每学期开展一期,每期面向约1000名贫困生。通过该形式,我校成功搭建起高校贫困生关于感恩、诚信和素质提升的因材施教平台,有效促进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校贫困生社团化育人模式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10年的实践与创新性探索,自强小组的社团化育人模式对我校贫困生的有效管理和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首先,在管理上,划分小组的方式实现了单元化,并责任到组长,精准到组员,有效破除了以往贫困生的“放养式”“大锅饭式”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有效的动态化管理。其次,朋辈互助式成长体系的帮扶效果明显,我校全体贫困生在2014-2015年度的志愿公益服务时长达人均45小时以上,平均绩点在3.4以上,其中3.0以上的占比达70%,获奖学金金的比例达到近40%。再次,在德育育人上,自强小组育人模式方向较为正确,搭建的交流平台具有实际意义,根据自强小组的问卷调查结果,超过75%的小组成员认为自强小组的管理教育模式是明显且有用的,大部分同学认为加入自强小组后,自身思想和行动上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超过95%的同学认为完成了规定的志愿服务或兼职服务时长后,收获比较大,参加“紫荆传芳计划”沙龙或“竹铭计划”课程的同学中超过70%认为这对提高他们的实际综合硬实力和就业竞争力有较大帮助。

(三)高校贫困生社团化育人模式探索中存在的不足

在近10年的实践中,我校也陆续发现了一些现有自强小组育人模式尚需完善的地方。首先是要坚持抓好自强小组组长的选拔与监督,甚至应实行优胜略汰制度。组长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小组由于未重视小组长的选拔,推选出责任心较差或能力较为不济的组员,就很难把一整个小组带动起来。其次是小组的人数应该考虑减少。目前,各自强小组的成员数量在20-25人之间,接近一个自然班级的数量,这对小组长管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贫困生中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数往往没那么多,基于这一点,可以考虑将各小组人数减少至10-15人。再次,学院应加强各自强小组之间的交流、比较和学习。只有组与组之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性交流,所在小组才能够在比较和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这一点上,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性的公开比较或小组的学期或学年述职等形式来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

四、结语

贫困生日常管理和教育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此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和关注,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注重培养育人模式的针对性设计和实效性监测,采用与时俱进的方式培育出新生代贫困生大学生人才,从而让来自贫困家庭的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不再贫困的家庭。

参考文献:

[1] 鲍金勇,李敏,吴善添等.高校贫困生朋辈式日常管理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2] 张海霞.朋辈帮扶方式在贫困生“心理脱贫”上的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6).

[责任编辑 房晓伟]

猜你喜欢
贫困生育人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珠”育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