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考试要求的提高,以往语文教师满足于自身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情况,将基本被否定,甚至被颠覆。在新的教育形势中,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值得探讨。笔者,试从更新教学理念、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实行教学转型、提升现代科学素质及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等四个方面,浅议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教育;语文;素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为研究并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它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在这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承接教学任务,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思。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培养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1.克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树立“以创新为目标”的价值观
语文的学習应该不仅是技能的锻炼,更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语文创新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和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思维进化的源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终生向前发展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师应树立“以创新为目标”的价值观。
2.克服“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学,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观
创新教育下,语文教学要突破“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学观的束缚,认识学生是才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教学与学生的关系,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把教学立足点转向学生。研究学生如何学的规律,树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观,彻底改变过去教师是“导演兼主演”的想法。
3.克服“灌输式”“管束式”的教学,树立“民主型”“探究式”的教学观
当前的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关系民主,建立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朋友式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同时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自由交流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多元化、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在拘于教师理念的束缚,甘于施展个性,敢于在与教师的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创新。这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者应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二、增强创新性思维能力
1.答案结论不要唯一,提倡思维方向的多维性
世界万物丰富多彩,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水平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在时日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思维方式的多维性,鼓励学生打破“线行思维”的习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按自己的思想去思考。有时,即便出现了问题,教师也应肯定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加以正确引导、点拨,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方法途径不要统一,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
古语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能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唯一,更不能授给学生一种解决方法,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在寻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始终主动、坚忍不拔地追求新知,永远探索前进。
3.信息交流不能单向,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在教学中,采用“多向信息交流的模式”。教师在进行“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的同时,还要进行“谈话”式的双向信息交流、“质疑”式的信息反馈、“讨论”式的多向信息交流、“探索研讨”式的综合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达到教学双方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实效。
三、实现教育转型
1.营造语文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通过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充分调动内外因素,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才情的平台等,在活动中感受语文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势诱导,诱发学生主动创造的兴趣。思想上的“愿学”“乐学”对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影响学生心理环境的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自然也成了不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设置了诸多障碍。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便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只有给学生以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学习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评价是一根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怎样的评价,将影响其继续学习的动力。由于受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观念的影响,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仍然存在着通过“一张试卷”对学生进行警戒与鞭策、鉴定和选拔的陈旧思想。这种把学生发展目标固定化的做法,严重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发展动机,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确的做法,要改变语文学习中非对即错的简单化评价方法,对有些问题老师不要急于判断,下结论,应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评价办法要注重多元、公开、启发、激励等,总之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从而让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强化创新性语文能力训练
(1)大力提倡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始于问题,对已有的结论的不满足、质疑,往往是创新的起点。而常见的语文教学中,过多的强调思维的归一性结果,希望学生的头脑统一到教师的思路上来,缺乏对学生大胆质疑的鼓励,创新意识没有被唤醒。
(2)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求异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它是分散的、辐射的、扩散的,鼓励学生围绕一个问题,从一个端点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寻找“最佳”。想象力丰富是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的,学生看似荒诞、离奇的怪念头,往往蕴涵着一个巨大的发现,教师不应该武断地呵斥、否定,而要大力保护这种创新性思维。
3.将课堂打造成学习语文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社会生活的体验融入课堂语文学习,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不同对象的不同体验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四、提升现代科学素质
1.用高科技武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现代教育技术有着丰富的表现能力,利用它可以将许多在教室里或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利于在课堂知识铺垫过程中设置问题情景,创设一个新颖别致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进入一个引人入胜的语文境界。
(2)利用多媒体加深知识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展示文字、声音、图像,并将它们融于一体,让学生能直观感知,可以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能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利用多媒体设计练习时围绕理解新知、建立新知,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加深理解。
(3)利用多媒体引导创造运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非线性网络的特点,学完新知后,精心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识的变迁。这种通过电脑沟通的网络方式,正在逐渐改变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新的功能,它沟通了语文知识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时,灌输改革创新的现代意识
在使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语文课时,实际上是把一种现代观念传输给学生——在当今的时代,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去追赶前进的现代生活浪潮,永当弄潮儿,不断追逐知识经济的巨浪,勇往直前。
五、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艺术
(1)实现教学的科学性。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态度进行语文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是进行一切与语文有关的活动的基础,它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保证,是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的前提。
(2)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为了高效率地教书,为了高质量地育人,每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努力探索教学艺术,使自己成为富有教学艺术的优秀教育的工作者。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要努力学习和研究教学艺术,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也要不断总结和完善总结的教学艺术,攀登教学艺术的高峰。
2.正视“教”“学”矛盾,提倡个性教学
(1)对教学内容的组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原和活化教材、补充和改编教材、质疑和超越教材,使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有力凭借。
(2)对教学方法的选取体现鲜明的独创精神。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取要做到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符合学生接受的可能性、符合教师自身的特点。
(3)教学对象处理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创造型的教师一定能对学生的个性有充分的适应性。他能够发现和尊重学生现有的个性,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最终成为优良个性。
作者简介:
欧阳睿,男,湖南宁远人,大学本科,永州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究方向:写作教学与演讲口才。
参考文献:
[1]《课程教育研究》.中国外语学习研究会主办,2012年第3期
[2]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