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论视角下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

2016-05-30 07:05赵慧
亚太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互文性翻译

赵慧

摘 要:文化意象体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具有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吸收与转化文本间的文化意蕴是其互文性翻译的实质。关联论作为一种言语交际和认知理论,对文化互文性翻译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从关联论出发,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是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意蕴的一种必然。本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探讨最佳关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关联论;文化意象;互文性;翻译

文化意象存在于特定的文化母体中,其本质属性是互文性。除了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文化意象的翻译还是一种传递文化意义的跨文化转换。关联论从认知语用角度阐释了翻译过程,翻译时寻找互文性的过程就是在不同的文本中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文化意象是最难把握的部分,因为相同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语境下,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融合、交流和渗透的背景下,探索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具有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

1966年,JuliaKristeva首先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一概念。她認为互文性文本之间既有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又有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它体现历时与共时、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根据互文性理论,文化意象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语言符号,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结合的产物。所以,本质上文化意象具有互文性。这种互文性本质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个特定文化语言中的参与,反映了文化意象与其语言符号、知识代码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自于它所存在的文化母体,互文关系必须放在文化母体中考察,母体结构对文化意象有约束作用。因为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受到了文化母体的约束,所以当我们将它翻译到别的文化母体中时,首先,要始终保证原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把原语文化的互文意义尽可能的体现出来;其次,为了弥补翻译过程中在交际意图上出现的文化亏损,译者必须在译语文化中构建一种具有约束作用的规则,将两种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才能体现作品的原貌。因此,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是文化意象翻译的关键。

二、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和翻译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大力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不同国家和族群之间会出现不同的语言转换就是翻译。关联理论认为,认知关联是任何言语交际的基础。翻译的本质是通过将明示—推理对原语进行详尽阐释,完成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动态交际过程。但是人的主观认识环境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对文化意象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尽可能依据原语文化意象的真实内容去认清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将所表达的真实交际意图传达给译语读者,对于译语读者而言,也必须在自己动态的语境中对原语文化意象的信息意图进行阐释。从而做到翻译中既传递了文化意象中的交际意图又传递了信息意图。此时,译者和译语读者对文化意象进行推理的依据就是最佳关联性。严格意义上,原语文化意象和译语文化意象不可能完全对等。但是,将原作的真实意图进行有效传达是翻译的首要目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其首要的任务是将原文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图吻合于读者的真实期待,实现翻译的信度和效度。为了保证传达原文真实意图,译语语篇必须努力追求在语义、语形、语旨等各种不同方面趋向于原语语篇,从而使所要翻译出来的文化意象尽可能涵盖了所有相关或者相近的文化涵义。

三、最佳关联的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可以通过语境假设的手段达到文化意象互文性的最佳关联,准确掌握和理解文化意象互文性所存在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意义,再现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可以采用以下翻译策略:

1.归化和异化。在文化意象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翻译手段,译者可以根据读者对译语文化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如果接受能力强,多采用归化手段将原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渗入译语文化中;如果接受能力弱,就很难讲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渗入译语文化中,这种情况多采用异化手段。翻译时,译者要对原文作者和读者进行深入分析,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既要强调归化的适应性,又要把异化的可接受性考虑进去,从而异化归化协调并用,异化保留形象,归化弥补意义。例如《魂断蓝桥》里的文化意象“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如果采用归化手段翻译成“首相官邸”就失去了“英国政府”的号召力和权威性,如果将归化和异化结合使用,翻译成“唐宁街10号”,就能体现出该文化意象的全部文化内涵。

2.直译加注。在对独特文化意象进行翻译的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交际意图或者信息意图的文化亏损,采用直译加注是减少文化亏损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加注的方式很多,如文内加注、脚注以及尾注等。目前,加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在传播原文的文化知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杨宪仪益、戴乃迭夫妇对《红楼梦》和《阿Q正传》的翻译,多处使用了加注手法,而威廉·莱尔在对《阿Q正传》进行翻译时,其脚注能够高达67条之多。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如果不加注汉语,很多地方就没法读懂。使用加注介绍原语文化意象,不但能加深读者对原语文化意象的理解,将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有效扩大,而且也能实现原语文化意象的交际意图,使译文获得最佳关联性。

四、总结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是将关联理论的认知观、最佳关联的概念以及文化意象的互文翻译三者进行结合并加以运用的一种特殊交际活动。译者要根据自己对原语文本和译文读者的把握,为读者建立起读懂译文最佳关联的桥梁,从而实现最佳的翻译交流效果。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的文化互文性翻译策略有可行性,也有局限性。单靠一两种翻译策略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译者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Blackwell, 1995.

[2]Venuti, Lawrenc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1995.

[3]陈楠.论语篇中文化意象翻译的语境再建构——从关联理论翻译观出发[J]. 海外英语,2015(9).

[4]桂乾元.翻译学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互文性翻译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