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秋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94-02
我们常常感叹:作文课要怎么上?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因受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等而无法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个性化需求。在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中,引导学生进行类似于网络里的“微博”式写作,无疑是个好方法。
一、补白中拓展情节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的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如教学《李时珍》为了写书历尽了千辛万苦,让学生读文后想象补白:李时珍在那样的情况下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从而使孩子们进一步体会李时珍对医学的奉献精神。这些场景文中没有只言片语。这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这样教师就可促使学生们调动过去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顺应课文合理推想象可能发生的种种场景,进行有效地拓展训练。于是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课文内容得到充实,人物形象进一步得到丰满,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当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将这种弹性最大的空白,巧妙地作为课堂延伸练习,让学生课外以小练笔的形式去填补。
二、想象环节更具体
通过想象把某个环节写得更为具体,并能准确把握,也是对文本内涵更深层次的挖掘。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一袋》一文时,我请学生以“自己就是那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为视角,想象法布尔捉到小甲虫后的表现。他观察到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不到20分钟的“微作文”时间后,学生带来的可谓是惊喜连连,言辞间对拥有小甲虫的“幸福感”洋溢在字里行间,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尽在一举一动之中。孩子乐着写,老师乐着读,何乐而不为?
三、在续写中延伸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续写前,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
如果原文以记事为主,续写部分应该是事件的自然延伸。做到中心事件不变,叙述人称不变,也就是依照原来的叙述角度,围绕中心事件来续写新的情节,如果原文以写人物为主,续写部分的人物性格特征,必须与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有发展变化,也要合情合理。
比如教学《丑小鸭》这一课的结尾,适时让学生对原文进行续写,想象当丑小鸭回到家乡,遇到鸭妈妈以及它的兄弟姐妹,还有其他的小动物时,这些动物的态度是怎么变化的?会说些什么?趁热打铁,孩子们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学生的灵性在这样的“微作文”里飞扬起来,自然兴致盎然,创意无限。
四、以体验促写作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对学生写作而言,身边熟识的人和事、色彩斑斓的自然、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就是学生写作的活素材。然而,这些活素材必须靠老师的引导才会被学生关注并得以积累和运用。
开学前几天,一直下着雨,淅淅沥沥的,坐在办公室里的我,望着窗外,微风拂面,夹杂着雨丝,独自享受着雨带来的清凉。望着望着,突发奇想:何不让孩子们淋一淋雨呢?于是就布置了“淋雨”“写雨”的回家作业。
淋一淋“雨”:(1)可以走到窗边,阳台上,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雨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2)如果雨小了,可以走进雨中,用手和身体与雨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
写一写“雨”:让雨也在我们的稿纸上“下一下”吧,比比谁的雨下得更美,更大,更欢!
附学生片断:
学生甲:我又将手伸出窗外,雨滴在我的手上,轻轻的,凉丝丝的。我静静地听着雨声,这声音让我感到喜悦,刚刚无精打采的我,现在像听到命令似的,马上振作起来。我闭上眼睛,细细地听,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这就是一首欢快的曲子,那轻快的旋律真像音乐家在演奏……
学生乙:我昂起头,仔细看着小雨点儿,它有着苗条的身材,穿着一件透明的衣裳,是那么轻盈,是那么飘逸。雨儿如同银丝般飘下来,密密的,斜斜的,朦朦胧胧的一片……
学生丙:这几天,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风,一直轻轻地吹着,没有夏天的狂暴,没有冬天的寒冷。雨还是下着。我跑到楼下,张开双臂,雨点儿落在我的手臂上,凉凉的,冰冰的,十分舒服。调皮的雨点儿一会儿躲在头发里,一会儿坐在手臂上,一会儿躺在手心里……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富于个性的语言,写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怎不令人欢喜?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从而拓宽习作的视野,积累习作的素材。
总之,“微作文”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小桥梁,流露真情的芳草地,提高写作能力的演练场,重拾写作信心的百花园。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亦如此,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何来优美的文章?我相信,有效的“微作文”,定会让学生爱上作文,为成就“大手笔”奠基。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