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
【摘要】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我们应该让小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在活动探索中体验数感,在交流中优化数感,在数的计算中强化数感.
【关键词】 小学生;数感;培养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曾经碰到这样的题型:将数50,98,38,10,51排序,用“>”或“<”表示. 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进一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可以进行排序,但很少有学生能完全准确的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种题型一度让我这个年轻教师很头疼,到底该怎么做,我想了很多种办法. 讲完后,少部分学生明白了,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太明白.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道题目的解决与学生数感的建立与培养,密不可分.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感主要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等等. 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际,我相信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让小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在活动探索中体验数感,在交流中优化数感,在数的计算中强化数感. 在小学生的数感培养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中培养数感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曾说过:“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 数感不是通过简单传授而得到的,而是教师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建立新的认知. 如将数50,98,38,10,51描述数量关系时,一开始我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这几个词的意思,单纯的文字描述对低年级孩子来讲,内容过于高深,后来引入小棒、方格本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起来简单了好多.
二、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数学课应该是数学活动的课,数学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数学活动. 如将数50,98,38,10,51描述数量关系时,后来我采用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一组集合所用的小棒,分别摆出这五个数,来表达数量关系,另一组让学生在几张方格本上涂上颜色来比较多少. 学生在摆一摆、凃一涂的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变成了具体的实物表示,又通过具体的实物在头脑中建立了数的表象,效果较好.
三、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优化数感
维果茨基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会变成他自己,是因为以他人作为参照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 ”个体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人们往往无意识遵循同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 这在小学生中尤其明显.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要在教学时努力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和同桌、同组的同学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如将数50,98,38,10,51描述数量关系时,部分学生交流得出:大得多就是大很多,大一些就是大一点点、小一些就是小一点点、小得多就是小很多. 该答案完全由孩子交流后自己得出,比老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
四、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强化数感
加强口算,倡导估算,优化数感. 口算反映人对数的艺术性质和算术运算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它是应用数学的基础,也是优化数感的基础. 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学生对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因此,加强口算和估算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 如将数50,98,38,10,51描述数量关系时,如果学生能够准确的进行计算,那么学生的数感将会进一步提升.
总之,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 培养这种智力活动应当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目標之一,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很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