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寓激发兴趣于教学的始终. 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在. ”通过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可感知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参与欲,在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唤起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融入生活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融入其熟悉而亲切地具体生活活动氛围,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身临其境,感受到今天学习的知识就是来自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1. 呈现方式生活化,诱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往往易被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所吸引. 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处理亦非常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呈现新知,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促使数学问题的具体化、形象化. 如教学“分类”知识时我根据教材题头图设计了一个“懒惰的小淘气”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逐步呈现图中凌乱的生活场景,学生顿时兴奋起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整理房间”成了他们迫不及待要做的工作,自然“分类”的方法也就不知不觉中呈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讨论十分热烈.
2. 习得新知过程生活化,促进理解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老师成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 ”在学生习得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所学知识与生活、活动的结合,以便让学生在亲切、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新知. 例如,在教学“度量”一课时,整个课堂我都模拟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参与脚步的测量、鞋底测量以及测量具体实物的实验,学生就在扮演“工程师”的角色过程中,理解了多种测量方法,学会了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测量手段.
二、创设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一些好玩的游戏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唤起他们认识事物的强烈欲望. 比如绝大多数小学生对大自然的草木花鸟,各种动物都十分喜爱,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有与动物亲身接触的经历,这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
记得在一次授“统计”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情景,让所有的孩子快乐地学了一回:上课了,我推着蛋糕走到班级中央,微笑着说:“今天是动物园大象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大象庆祝生日好吗?”学生围着蛋糕唱起生日快乐歌,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跳,不亦乐乎. 接着我顺理成章地将其他动物介绍给同学们:小猴、小狗和小猪等等,这样统计生日参加者、统计礼物的活动悄然展开. 随后,我又用亲切的语言问同学们:“你们为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呀!”有的说想唱一首歌,有的说要送一张贺卡,还有的说要为大象跳舞……,我就让几名同学表演唱歌、跳舞和画画,展示完后又问:“你觉得送大象什么礼物比较好呢?”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进行统计的实际应用. 一堂数学课,有说有笑、有唱有跳,用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与艺术的融会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这种学习数学的愉悦,正是我们在数学课堂中需要培养的、不可或缺的情感.
三、课末设疑质难,兴趣盎然犹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乐之”,才能“乐学”,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以疑激思,疑中生趣. 好胜是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因此课末应设计一些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及新颖、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调节学生的兴趣,使之保持积极参与的欲望,加深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体系.
首先设计基本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当天所学新知识,又能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需求,还能使他们初尝成功的喜悦,促进身心健康. 其次设计有坡度的练习题,加深理解新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 最后设计一些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积极参与、主动参与. 课后设计有难度的习题,使优生吃得饱,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课末,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小玲今年8岁,已过了8个生日,她妈妈今年32岁,过的生日却和小玲一样多,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虽然下课了,但学生们却在七嘴八舌的集体争论中找原因,争着想捅破这个谜.
挖掘生活中的數学,发现数学;模拟生活现实情景,体悟数学;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 无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活的教育. 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