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摘 要] “工学结合”背景下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梳理和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解决对策,以期对高职院校开展顶岗实习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高职大学生; 顶岗实习;心理状况;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46-02
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并规定高职在校生顶岗实习要不少于半年的时间。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高职高专类学校专业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50%。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变革,是高职院校发展必经之路。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提高职场适应性,明晰今后发展的方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但不容忽视的是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易产生诸多心理困扰,只有加强研究、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工作实效,才能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积极作用,做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一、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状况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置身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接触企业文化,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验证学习效果,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完成从学生向社会职业人的转变,若缺少心理调适能力,则会引发诸多问题。在对某高职院校1287名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前后的调查对比中,发现学生顶岗实习状况易出现三类心理问题:认知偏差,情绪不稳,适应能力低。
(一)从认知角度看,在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前的调查中,有34%的学生在职但已换工作岗位,不在职、升学或闲在家的有3%。其中换岗或不在职的主要原因有“发展空间不够”“收入不高”、实习岗位与职业期待不吻合。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与同期实习学生的工作岗位环境和收入水平相比基本持平,部分学生还略高一些,说明这些学生自我定位不准,择业期望值过高。
(二)从情绪管理角度看,实习初期有66%的学生出现焦虑担忧。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工作主动性差,较被动等待,易被领导和同事批评。当工作不顺遭遇挫折时,情绪波动大,易消极悲观,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想要改行转岗,说明情绪管理能力较低。
(三)从适应能力角度看,有55%的学生表示实习期不适应顶岗实习工作。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学生认为企业要求高,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工作压力大,加班太多,工作环境条件不好;人际交往困难,得到的指导和帮助较少,个人发展受阻,说明适应能力较弱。
二、顶岗实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1.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建设、技能培养、就业等方面,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和顶岗实习指导课程,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偏少且缺少实践课程,学生在进入企業顶岗实习前缺乏全面有效的指导。一旦学生在实习单位遇到问题产生心理困惑,解决乏力。
2.顶岗实习管理难度较大。一是顶岗实习时间长,地域广,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实习过程将近一年,学生分布各地企业和不同岗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增加了管理难度。二是管理人员少。目前,顶岗实习工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方面由辅导员负责日常,但按照1∶200的师生配比,一个辅导员要照顾200名左右的实习学生,很难做到监督和管理及时。三是能够进行心理辅导的人员少且水平参差不齐,当学生产生心理困扰时,难以得到有效辅导。
(二)企业因素
1.实习岗位局限。很多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岗位给学生实习,除了要培养选拔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还希望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在提供实习岗位时,往往是一些基层操作岗位,存在工作强度较大、工作内容枯燥等现象,而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管理并考核,要求严但待遇较低,造成部分学生对企业认可度下降,对顶岗实习产生抵触厌恶情绪,导致换岗离岗情况时有发生。
2.专业技能培养少。虽然企业为实习学生安排师傅或技术人员指导,但由于实习岗位未必专业对口,且企业指导人员要完成常规性工作任务,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有限,内容也不够全面,學生的专业技能获得感较低。
(三)学生因素
1.认知偏差。一是对顶岗实习目的存在认知偏差,不少学生在实习选择时倾向于工资待遇高、工作强度小的企业和岗位,对实习岗位过度挑剔,频换工作岗位,并未认识到技能锻炼和未来发展才是实习最重要的目的。二是对“实习生”的身份认识模糊。部分学生到企业一段时间后,发现工作简单重复而且较累,产生厌烦心理,降低自我要求,认为自己反正是学生,不必像企业员工那样认真工作,一旦遭遇挫折就降低自我要求,甚至消极抵触,中途离岗也时有发生。这不但影响实习效果,对校企合作也产生不利影响。
2.主动性不强,缺乏韧性。一是害怕面对企业陌生环境,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存在很多不确定感。二是对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信心不足,工作被动等待,不能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三是当工作遭遇挫折易丧失信心,缺少坚强的意志力。
3.适应能力低。一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学生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舒适安逸的校园,而是紧张忙碌的企业生产。二是自我感受不同:学校的管理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辅导员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去理解爱护,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在企业,所有活动要围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学生感受不到关心与理解,一时难以快速适应。三是人际交往能力欠缺,顶岗实习中学生接触到多种关系,如领导、部门主管关系,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事关系,还有师徒关系、客户关系等等。在短时间内要学会处理如此多的复杂关系,学生常常手足无措,处理不当易产生误解,造成隔阂。
三、顶岗实习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建设
1.校企合作,达成共识。学校要积极走出去,与相关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加强沟通,协同育人,最终达到企业收获人才,学生得到锻炼和培养“双赢”的目的。要与企业商定顶岗实习具体操作方法、评价体系、考核办法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知识要求等,只有沟通充分,齐心协力才能发挥顶岗实习的积极作用。
2.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教师要求。首先,顶岗实习管理的重任在就业指导部门和相关辅导员,除了要做好日常实习管理,还要防范实习风险。辅导员应具备较敏锐的心理问题发现能力和辅导能力,应完善辅导员管理和考核标准,鼓励辅导员教师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减少危机的发生。其次,对选聘的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也应提出具体的管理和考核办法,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企业工作,明确学生实习的具体目标,做好实践技术指导,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需要,提高职业能力获得感,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顶岗实习中来。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1.从思想上重视。从学生进校开始,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发展规划培养和引导,让学生早确定目标,早自我定位,早学习心态调适技巧。有了目标引领和健康心态的保驾护航,学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顺利通过顶岗实习。
2.从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完善。应针对学生在校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大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心理适应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则应开展就业和顶岗实习指导,加大心理调适技能的学习;顶岗实习阶段则以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3.从经费上支持。学校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是加大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的培养力度,多开展“请进来,送出去”的学习交流活动。二是根据不同学期、不同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到有序有力。三是校企联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借助信息化平台,加大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1.学校应积极开发使用顶岗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地点分散、沟通不畅和监管不力等问题,达到信息及时流转和互动的效果。学校既可以实时跟进、监督管理,学生也能及时反馈遇到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2.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通讯技术。如利用微信、QQ、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加强人文关怀,解决心理困惑,提升学生的心理优势,让学生在企业工作岗位上保持着对学校的归属感。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顶岗实习阶段除了要完成专业学习要求,学生还要实现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学生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还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正确自我定位,增强自信心。悦纳新的环境,以积极心态面对各种挫折,培养健康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和谐人际关系。
四、结语
“工学结合”背景下,顶岗实习既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探索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现有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希望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角色到社会人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周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维护与发展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6(3).
[2]姚從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心理困扰及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张悠然,张淑荣.浅谈高职院校学生顶岗的管理与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4]高云崇.“工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学理论,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