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选贞
【摘 要】不断完善集团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保证内部审计在更深层次上为集团内部管控上发挥监督和评价的职能,根据集团实际的管理状况不断改善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明确内部审计的权力与义务、加强有关于内部审计制度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价值。笔者通过分析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缺乏独立性、内控环境薄弱等问题,并对如何改进集团内部审计活动、促进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
一、引言
企业集团是母公司利用股份控股等方式控制多个子公司以谋求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组织形式,相比于非集团企业,集团企业往往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更强的发展能力,但同时,集团规模越大,对集团控制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由于集团内部的子公司的职能不同,各自的利益也就不同,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各子公司的利益的同时又能实现集团整体的利益最大成为了集团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而内部审计作为强化内部控制措施、评价内部控制效果的有效工具之一,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子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有助于促使集团企业按照自身战略目标进行运行同时提高相关信息披露的质量,降低集团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我国颁布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明确规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形式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机构或专门机构(下称“内部控制评价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但由于我国关于内部审计的相关规范建立时间较晚,导致我国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如定位不清晰、范围狭窄、风险导向不够等问题,因此各个集团企业有必要加强对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
二、集团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性
集团企业往往采用分级管理模式,由各子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各自的内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子公司的员工比较了解自身的经营实际情况,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内审工作中并及时改善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管理缺陷状况,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各个子公司的领导的管理,内部审计一方面属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一方面又需要独立于企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在这样的利益约束下,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就很难得到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在分级管理下,内部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常常发生两者之间的相互借调,在某些企业中,还存在内部审计人员由部门财务人员兼职出任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内部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关联关系,影响内部审计活动的权威性。
2.对自身职责理解不到位
相比于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建立时间比较靠后,因此,目前存在大部分的内部审计人员对于自身的职责和义务理解不清晰的现象,比如,很多内审人员将内部审计仅仅定义为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评价,认为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检查财务信息生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忽视了内部审计对于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上的监督和改进作用。同时,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过程并不了解,甚至没有深入地了解子公司具体业务,致使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及时根据经营变化进行优化和改善,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了固定程序化工作,每一年的内部审计结果没有大的变化,内部审计丧失了及时发现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的核心问题的作用,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审计重点正逐渐从制度审计向以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高风险点进行治理和控制以促进集团目标的实现,而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可以说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但由于很多的集团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构建和执行不够重视,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比较完善,但执行过程中又很容易屈从于负责人的意愿或者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协商,比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对股东占用集团资源的事项并不会过多的执行审计程序以查清股东的偿还能力,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忽略或者不关注可能增加企业经营风险的问题,降低内部审计的执行效果。
4.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高度不够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就审计来考虑审计显然已经不符合当前的企业管理实践。随着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内部审计也理应由“监督型”向“管理型”转变。我国最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版)中,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由此可见,增加价值是现行内部审计中,一项新的职能。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企业价值的实现才代表着股东价值的实现,才能够实现企业的目标,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根本目的。
三、对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议
1.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集团企业在设置内审组织时应该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采用垂直式管理替代分级式管理,由集团总部统一分配内部审计人员,使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体系,子公司负责人应当支持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开展评价和监督工作,禁止混淆内审人员和子公司财务人员,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上的基本需求,重视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并与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和纠正经营过程中发现的管理缺陷,同时,加强对于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控制,鼓励开展针对经营活动过程的内部审计活动,做到对经营全过程的实时控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2.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
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发现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管理活动中的管理缺陷或者高风险点,并对这些缺陷或者问题进行解决,提高集团的管理效率。因此,仅仅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的内部审计是不完整的,内部审计只有聚焦在企业运营监管及重难点问题上,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内部审计在增强企业集团内部管控上的作用,因此,集团企业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加强对于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理论的学习,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将关注点放到经营过程和内部管控上,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同时,只有在深入了解子公司的经营业务活动的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发现集团子公司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委派各子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时可以选拔熟悉子公司业务和市场环境的人员作为对应子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进一步发挥内审在企业管控上的作用。
3.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审计属于内部控制工作之一,两者的主要作用都是提高集团的管控效率,内部审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内部控制形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活动,降低内审活动的风险。因此,集团企业必须改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强调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绩效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增加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并利用奖惩制度来规范相关人员的内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效率,防止因重大内控缺陷而引起的内审失败的现象出现。同时,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反馈和相关建议反馈给子公司负责人,进而影响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理念,帮助企业集团建立高效、健全的内控环境。
4.提升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一是要注重内部审计的维度。要从业务、财务、客户、管理、业绩评价等诸环节考虑内部审计介入的深度与方式。如对于关键控制环节,要根据对企业实现效益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重要性程度;对于部门、员工的绩效评价要考虑其投入产出比等。二是要革新内部审计方法。要狠抓内部审计的核心环节。着重于关键环节与内部控制关键点,着力于事前控制,发挥内部审计在全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如内部审计应联系市场价格,比对采购部门的均价;积极参与企业重要业务的招投标等相关活动。三是要重视对审计成果的应用。这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根本落脚点。一方面要结合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重在纠正、防止与挽回损失;另一方面是要通过长期的监督与管控,总结企业不利的通病或风险点,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办法。同时企业应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将内部审计成果纳入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范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赋予实体经济的活力越来越多,企业集团化的倾向将越来越明显,企业集团所控制的资源规模越大,其内外部管理环境的管控作用对集团经营绩效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企业集团必须加强对于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并给予其充分的支持,根据企业集团自身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作用,提高集团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战欢欢、何秀英.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7:228-229.
[2]张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新会计,2014,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