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的救赎之路

2016-05-30 18:33孔旭静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救赎成长

孔旭静

【摘要】: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以这部处女作而一鸣惊人,它真实,敏锐而又震撼人心。这部小说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后的美国为背景,描写了在这两片土地上,父与子、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之间脆弱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呈现人性的温情面和丑恶面,小说的高潮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主人公经历了流浪—追寻—回归的思想历程,这是关于一对阿富汗朋友的故事,也是关于人性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是一部极具愈疗力量的恢弘文学作品。

【关键词】:成长;友情;救赎;人性

“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大抵在于作者心中這样的信念吧,胡赛尼的生活成长经历和《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极其相似,他亲身经历了阿富汗历史上最为混乱、苦难的一段,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人生经历才使得这位专业的医生写出了如此让世人惊叹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的内心无比挣扎,进而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离开了家乡逃往美国。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心智也在不断地成熟,主人公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部作品引发的所有人的思考和反省,我们追随小说的发展,也逐渐一点点的明晰:一个孩子,一个人,一个民族,若想获得真正的成长,就必须要做到道义感的自觉、人性的反省和精神上的超越。

一、友谊的罪与罚

阿米尔,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哈桑,少爷家的仆人。两个少年从小一起玩耍,几乎形影不离,然而,两个人属于不同的阶级、种族和宗教信仰,他们的友谊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阿米尔的父亲是富翁,而哈桑是仆人的儿子,阿米尔是逊尼派穆斯林,是普什图人,聪慧过人却性格软弱;哈桑是什叶派穆斯林,是被压迫的哈扎拉人,目不识丁但却勇敢正直。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就像他的父亲对老爷那样的死心塌地,无论阿米尔做了什么,他总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尔遭受坏孩子欺负的时候,他也是挺身而出,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是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哈桑不管是出于仆人的身份为阿米尔两肋插刀,还是出于朋友的身份这样做,在阿米尔的内心却不知怎么也无法将哈桑视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反应也和接下来阿米尔看到哈桑被羞辱时的举动产生了呼应。

阿米尔12岁那年,为了赢得父亲对自己的信任和赞赏,他和哈桑参加了传统的风筝大赛,阿米尔将对手全部打败,使他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到最后,而要赢得最后的胜利,还得追到最后割断的那只风筝,哈桑是追风筝的高手,阿米尔满心欢喜地等着哈桑带回战利品,可是哈桑却迟迟没有归来,原来,哈桑正被几个坏孩子胁持,逼他交出最后一只风筝,哈桑不从,于是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耻辱,即使如此,他还是死命地保护那只风筝,这残酷的一切被站在巷口的阿米尔全部看在眼里,可是他却没有勇气上前制止,阿米尔的内心从此开始被羞愧与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懦弱、虚伪,愧对哈桑的忠诚,为了缓解和逃避自己的不安,阿米尔用各种方式最终逼走了哈桑。但是即使哈桑从此离开了他的视线,他内心的羞愧和痛苦也没有一丝的缓解。关于哈桑,那个对阿米爾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孩子,他心地善良,在他的世界中,沒有嫉妒,他对命运是顺从的,甚至是收之一切。对于他来说,阿米尔是主人,更是不可背叛的朋友和兄弟。他能容忍阿米尔对他的嘲笑,甚至是阿米尔对他的背叛与伤害,他通通都原谅了,他始终以饱满而充溢的情感对待他的阿米尔。越是这样,阿米尔越痛苦,他们两个人之间的问题越多。童年的阿米尔幻想用逃避来赎罪,这个“罪”既包括了对于朋友的背叛与嫉妒,也包括了谎言与欺骗,他自欺欺人地以为只要离开了就可以摆脱灵魂的谴责,换来内心的平静。

二、心灵的救赎

分崩离析的国家,战火纷飞的年代,阿富汗的人民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选择逃亡,阿米尔随他的父亲逃往美国,但内心深处总承受着背叛的痛苦,阿米尔逐渐成长,他希望在美国这个新的国度开始新的生活,忘记过去的罪恶,但终于发现这些都是徒劳,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无法摆脱他背负的罪恶和内心的痛苦,他忘不了自己的罪,也忘不了哈桑。他之所以能不顾非议,娶名誉扫地的索拉雅为妻,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罪过并不比索拉雅的过失轻,他之所以能故做平静地接受自己婚后无子的现实,是因为他把这看作是对自己过去所犯下的罪的惩罚。

和拉辛汗的通话推动了故事的下一步发展,也让阿米尔踏上了救赎的道路,当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当他读了哈桑写给自己的信时,他终于不再逃避,正如拉辛汗所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开始了他的救赎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阿米尔为了救索拉博,和阿塞夫进行了一场决斗,“我不知道自己何时开始发笑,但我笑了,笑起来很痛,下巴、肋骨、喉咙统统剧痛难忍,但我不停地笑着,我笑得越痛快,他就越起劲地踢我、打我、抓我”,而正是在这场决斗中,阿米尔的内心才真正的获得了解脱。他无论如何都要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带回美国开始新的生活,并且,一如当年哈桑对他所许诺的那样,他也对索拉博喊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以此,阿米尔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救赎,重获新生。

三、人性的感悟

保全自己,损害他人这一观念显示了人性的丑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有它的美丑面,阿米尔作为一个12岁的孩子,面对社会的阴暗和自身的弱点,他懦弱,恐惧,他选择了逃避,这部作品中有很多触动我们心灵的点,我们也会无法避免我们人性中的某些弱点,阿米尔因此背负的痛苦,煎熬就显现出来,但是随着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弥补,以达到人性的完善与成熟。这就是阿米尔的救赎之路,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救赎,就是找回自己,是让自己的心灵重新站在阳光下的意义,每个人都是或者曾经是阿米尔,每个人都有曾因害怕而说的谎,因懦弱而逃避的责任,因年少无知而犯的错。成长的艰难就是能够面对自己灰暗厌恶的一面,正视它,克服它,这当然是需要我们的勇气与坚强,甚至是心灵上的痛苦。人性的自我认知在不断的历练中丰满而真实,尽管阿米尔的寻找自我之路充满荆棘,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打击,然而人性的“善”引导成人阿米尔的良心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一条回归自我回归本性之路,这条路望不到尽头,因为善行永无尽头。

这是一部动人的小说,没有虚矫赘文,也没有无病呻吟,却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它细腻的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文采飞扬,雅俗共赏。它通过一些小事就能很好地诠释人性的温情与丑恶,对心灵的救赎才是真正的救赎,它不仅需要一种来自道义上的自觉,还需要有精神上的超越以及自我的勇气和担当。它以真实的故事洗涤读者的心灵,扣人心弦,是一部睿智并引人深思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魏红梅.追风筝的人—极端境遇下人性的揭示[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5(6).

[2]孙明.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罪与赎[M].时代文学,2015(11).

[3]韩玉群.人生的回转木马《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与救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1).

[4]武惠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救赎: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J].新余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救赎成长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