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玉龙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73-01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充分的准备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进行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的,学生更是无法参与。充分铺垫,逐步扫清障碍,激发学生兴趣。教具也要认真准备,尽量减少教具学具的缺点,使它们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习。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最大发挥,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习惯和能力尤为重要。在低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初,教师可以多一些引领和指导,在生生合作的基础上融入师生合作。可以课前做准备的,鼓励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自学,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功能,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满足和自信。教育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不但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讨论但是不要恶意中伤别人,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轻声,小组间不要互相影响。在反复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能在这种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提升。
三、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
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五、重视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评价同样重要,评价是为了关注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如果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没有高质量的评价,势必影响合作学习的高效性。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确定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别人的优点,多鼓励别人,提出善意的忠告,并发现自己的不足,确立更高的目标。通过小组互评,有利于组内同学相互提醒完善,也有利于形成组间相互竞争,逐渐建立良性的课堂学习机制。教师在评价时,不但要关注学生合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及探究精神给予认可,使学生始终保持合作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就会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