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源
摘 要:国际许多知名的心理学家已经证实,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可以进行培养的。当然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要有策略性。作者根据自己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的经验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对目前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尝试着提出了以下培养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80-02
一、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提问意愿
(一) 改进教育思想模式,形成更具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名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理念,它决定着、影响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教师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较为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提升学生的分数,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为第一目的,认为提升升学率是根本。在这里完全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所以很多课堂模式中都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眼中只是吸收知识的容器,地位非常的被动,在教学中也忽视学生提问问题的环节。学生不会自发提出问题,也没有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流于形式了。因此,我们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德、智、体得以全面发展,培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学生隐藏的潜力,形成更具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老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充分发挥、展现自我能力的空间和实践。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有好奇心理,对新事物都会有产生疑问,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容易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思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想、不问,毫无创意。通过改进思维模式、转变教育理念的能唤醒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有问题可问、敢于提问。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树立现代教育观为根本:
1、教育的起点是问题。在创新性教学模式中,并不只是教师传授学生现有的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以各种问题为线索,将整个的教学流程链接起来,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程度。3、教育的归宿也是问题。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自解决事情的能力,而不是应付升学率。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去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这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教学观念是教师能否成功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也非常的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观。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看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学生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建立健康科学的学生观十分重要,教师在面对学生审视学生的时候应做到全面、客观,因材施教,不以貌取人、不以家庭背景、不以学生个人性格不符合自己要求等放弃某一个学生。应了解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真正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然很很容易适得其反、扼杀学生原有的学习激情。现代的学生观不断的提醒着我们:学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体独特性,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设计者,文化的创造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工作围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一切努力的价值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好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的时候,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课堂才会更加和谐,民主,平等。
(三)构建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相关研究表明,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越是相对自由,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是融洽,才会互相当作朋友。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初中生上课不敢提问,这种现象是学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来源于对老师的敬畏心理和对教师地位的认可。我国传统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我们需要对老师尊重服从,不能有任何质疑,而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很容易被动接受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对教学内容产生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在压抑恐慌的学校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活动会经常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会受到阻碍。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与提问、勇于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推荐幕后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不断培养学生民主的学习思维、思想。教师需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使教学活动能够变得更加高效,学生能够更自由更融洽的在教师创设的活动课堂上去学习,去与老师交流,让学生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学习掌握新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是要鼓励学生提问,面对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对错都不会感到尴尬,从心理上进行放松,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学生才能真正形成问题意识,更好的去提出问题。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感觉到他人的认可、相信、关怀,得到了他人尊重的一种心里感觉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如果想要提高,必须具备心理安全的基础条件。其次,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对课堂质疑提问这一行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问题进而遭到嘲笑与批评。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出一个提出问题就会积极回应的良好课堂氛围,学生不论是提出何种问题,教师都会给予耐心而又细致的解答,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更多优秀的,更高质量的问题。
二、循序渐进有章法的引导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意识进行培养,进行启发引导的时候是不能急功近利的,而是需要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逐渐转变教学理念,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来启发和激励学生的课堂质疑提问行为。具体一些,到操作层面来说的话,大体就是启发学生的形成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形成一个问题提出-解答-再提出-再解答的系统流程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多样化
问题情境是一种意识系统,是启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基础。问题情境贯穿了整个的教学过程的始终,当课堂中设置出了一个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提升调动学生的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提升,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师能够设置正确的问题情境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要求教师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
1.史料启发法这里所说的史料启发法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将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多种多样的史料和教材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中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亲身体会到历史学家从发现到研究、认识调查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多媒体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课堂之上。尤其是中小学中,新科技的运用是对教师的一剂强心针,是一大助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科技,从视觉听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冲击和刺激,启发学生的问题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问题意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其他学科知识互补法在现在的教育系统中,各个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单纯依照一个学科的知识来解答问题是不太容易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也对学生对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掌握的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各学科的知识复杂交融,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创设,能够在进行多个层次的诊断和分析时使学生更加具有适应性,但是也需要教师对自身有更加明确的提升要求。我们在分析各种历史情境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是隐含与知识点中的有关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的综合整理把握,使用联系的思维和角度去创设新的情境,去分析新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是必要的。在联系相关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知识框架更加的完善。
3.矛盾法在平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有差异的地方,通过思考进而引发学生的问题思维。那么新旧之间的显著区别应该成为一项问题设计的发现点,让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寻找差异,认识到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去认真的思考。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需要学生对不同事物事件发展的过程,外表内在,细节等方面进行思考吗分析。如果想要达到上述的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去引导学生,主要思考一些看似相同但其实不相同的问题,使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的缘由,而教师主要是对问题进行说明解答。
(二)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1.角色的转变,从领导者到引领者教学活动所包含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是一项双向活动,二者缺一不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都是以一个领导的身份和思想居高临下的向学生传达知识,教授课程。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非常的低。教师在课堂中从头讲到尾的模式已经很难在继续适应学生的发展了。教师从领导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势在必行。引领者便是指教师在传递学生知识的时候,告别以往权威意识,主动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伙伴,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参与者。在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方面,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哪个方面感兴趣,哪里更需要着重进行教授,将学生渴望了解的知识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多多发言,观察,讨论。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的倾听和观察,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思维动向,更具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指导计划,此外还要给予学生在心灵上的鼓励与帮助扶持。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遵守纪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与他人良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
2.从“整体宏观教学”到“具体问题教学”的教学态度转变。
在教师对学生态度转变的方面上,学校和教师必须将学生当作“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学习理念。相信人性本善,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都是积极向上的。我们要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够严格要求自我,自我进行教育,发展培养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逻辑主线,要对不同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有一个充分的考虑,从具体课程的目标入手,针对学生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照章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实现总体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些知识都是什么特点,都是从哪些不同的阶段开始需要了解的,使学生自我产生学习的欲望,实现对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的挖掘,达到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学习方式,更多的要对学生表达出善意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批评职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和理解。
3.从“区别对待”到“一视同仁”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通常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区别出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区别的,这在教育界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知识是平等的,在地位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在对待知识与学生的教学理念上需要一次革新,更新。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积累总结出来的精华,结晶,没有哪一种知识比另一种知识更为重要,只是不同知识在不同空间中的运用不同而已。知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是平等的,这种特性我们必须去尊重,不能将知识框范住。同时在上述提到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是自己最能接受的知识进行学习成为现实,所以这更加需要教师尊重每一名学生,对他们能够做到一视同仁。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