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细平
摘要:中等作文多因基本合题却不出彩,语言流畅却不生动,思路清晰却难有真情实感等因素而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评改费时费力却达不到预设目标。针对语文教学中这块“鸡肋”,老师应多给予这些中等作文作者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引导、悉心的帮助,延伸讲评的拓展性和延续性,让他们尽量参与到作文讲评活动中,引导他们做作文评改的主人,成为作文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从而实现作文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中等作文;评改;有效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33-02
中等作文常常被老师冷落甚至忽略,评改现状比较尴尬。作文教学实践证明,中等作文的评改犹如一块“鸡肋”,那么,怎样改变中等作文评改中的“少、慢、差、费”等诸多弊端,提高效率,让中等作文凤凰涅磐,化茧成蝶呢?
一、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崔永元说,是语文老师的鼓励让他语文学得特别好。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品里有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这样能巩固他的学习所得,加强他的信心,鼓励他的兴趣。”[1]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这种鼓励可以是中等作文卷面上阿拉伯数字的提高,也可以多写几个“优”,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能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对平时练笔,可以把分数打高些(当然考试时评分要依据评分标准)。不要因为语言平淡些,细节不具体些,老师就盯住缺点不放。教育专家黄全愈先生说:“教育不是往货车上装货,而是往油箱里加油。”一个善意的“优”或高分能给学生动力,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老师可以在中等作文的旁批或总批中写上几句鼓励性的评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2]中等作文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特别绞尽脑汁的,对行文构思、遣词造句、材料选择、立意主题也都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因此老师要熟悉他们的写作心理、写作过程、写作水平,不能贪多求全。“你这个词用得很精当”也许可以引起学生对遣词造句的注意,“看得出来,你今天作文很用心”可以让学生端正作文态度,“我深深地被你写的游戏吸引住了”可以激发学生对材料的精心筛选,“今天作文不错,能学以致用,把所学的内容用到作文中,太棒了”架起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桥梁。老师可以撷取中等作文中的好句、好段或作文中任何一个优点在讲评课上当众读读讲讲。成果展示能让人产生成功感,当老师把优秀范文打印出来当范文时,不防把中等生作文中的好句、好段也一起打印出来共享,或是在校刊、班刊中专门开设精彩语段集萃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自主发展的动力源泉。当老师在表扬优秀佳作时,别忘了呵护中等作文作者的那一颗脆弱的心,给中等作文留下一片飞翔的天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当你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时,这些学生也会为你写好作文多投入一份热情,老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二、给予中等作文当面批改,延伸讲评的拓展性和延续性
中等作文的作者写一篇文章,很不容易,但当出现问题时,又不知道问题症结在哪里,只是简单的评语,他们会晕头转向找不着北,而教师不可能在讲评课上对每一篇文章都详说细讲,这时候需要一个耐心的指路人——老师拓展评讲的空间,延长评讲的时间。我的做法是利用课余时间或早读课进行面批、个别修改,这既保护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又能有针对性地对其作文进行修改,有的放矢,被修改者就能充分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确修改方向,效果显著。
当面批改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面批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要老集中在几个同学上。曾经有个老师非常关心某同学,每次作文都给予面批,老师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学生却经不起老师每次的“吹毛求疵”,最后在面批时哭了起来,还说以后能不能不要改他的作文了。其次,尽量尊重学生的劳动结晶,学生作文中能给予保留的尽量保留。由于阅历见识的不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老师对生活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不能过多地把老师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强扭的瓜不甜”,对他们作文中哪怕是一些“废料”,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加工成为有用的“黄金”。如一个学生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我身边的树》,小作者由“黄山的苍松、泰山的侧柏、江南的细柳”开头,中间写了两个片断,第一个片断是写种子的顽强,这其中有几句排比句写得较好,能突出中心——顽强,接着联想到人类,不管是婴儿还是男子汉都应有这种精神;第二个片断是写黄山松,没有具体写其怎么顽强,但是有一段抒情议论的排比句写得铿锵有力。文章最后议论“人生如树,树若人生,人树相伴,与树相依。”这篇文章基本符合托物言志的写法,但未扣住“身边”的树来写,我在给学生修改时就让学生用原来的开头引出“我身边的树”,如榕树、槐树等,接着将写种子的坚强的语言用到写“身边的树”上,然后教会学生拓展“身边树”的顽强的表现,摘用原文中写黄山松的排比抒情句自然过渡到写人,再将前文中对人的联想部分和结句放在文章结尾,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就写成了。这样在修改作文时,有引(引学生原作中有用的部分),有添(面批时师生共同探讨增加的内容),有改(讨论后重新写作),中等作文作者将自己创作的结晶保留下来,不仅不会觉得改作文很难,还让他们意识到原来作文是这么写的,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再次,要想面批能得到预设的生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二度创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3]“二度创作”就是让这些作者根据师生共同探讨的结果,趁热打铁,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写作,进行升格。我的作文训练主张是写一百篇没有质量的作文还不如修改三五篇像样的作文,不一定要写得多,关键是要学会写,学会改(修改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因为在修改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会实现螺旋式上升。我经常性的做法是一个单元的作文训练要写二到三遍,针对第一次中等作文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讲,学生进行修改—第二次写同样题目,大问题少了,小问题还存在,继续针对第二次中等作文的毛病进行再修改—第三次写同题作文,这样在不断地克服缺点的过程中完成一篇中等作文的升格蜕变。
三、让中等作文作者做评改的主人
自我反思、自我整理和自我构建是知识内化与能力提高的必由途径,需要通过学生个体的自我审视与反思才能实现。而平常评讲作文,要么“选两头”,先读几篇“劣作”,指出其存在的大问题,再选几篇教师认为的“佳作”展示完成该次作文的评讲;要么采用“田忌赛马式”的评讲,让中等作文作者修改次等作文,让优秀作文作者修改中等作文,这样人数最多而又最需要学习的中等作文作者往往难以在修改讲评中得到提升。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作文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4]而且,作文本身的“渐进性、实践性、自悟性、差异性和独创性”又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些中等作文的作者积极参与到作文讲评中。
第一种做法:把学生的作文写完后全部交上来,老师粗略一读,属于中等作文的全部挑出来,讲评课上,不评“次作”也不读佳作,专门评讲中等作文。每四人一组,选择一组中作文能力较强的为组长,一组改一篇,要求尽量挖掘文章的优点,然后每个小组把所改作文中的优缺点进行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所有学生都得到新的认识,次作作者进行了一次“攀高”,优作作者看到了一面“镜子”,而中等作文作者置身于这样的“包围圈”中,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中心人物,作文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二种做法:全班只选择一篇中等作文,集中全班同学的“火力”锤炼这块有瑕疵的“钢”。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一篇作文按平常修改作文的步骤进行评改,针对文章进行“增、删、改、添”,这样一篇中等作文在不同同学的“修枝剪叶”或是“添枝加叶”中得以升格,然后再让全班同学根据同学讲评情况同时修改这一篇文章,实现了由“评”向“改”的最重要的目标转变,调动了中等作文作者的积极性。
第三种作法:在课余时间或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专门召集中等作文的作者进行“圆桌会议”,这里没有优等生的压力,也无学困生的不屑,“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特别放得开,特别敢说,针对彼此作文中的优缺点畅所欲言,取长补短,真真正正地做了一回作文评讲的主人。当然老师也必须在场,对他们的意见加以补充。这种作法让他们深有感触,曾有学生引用了一句格言来评价这种做法,“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如果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理解”。这种评讲效果特别好。
对于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的论述:“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5]这里说的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做人如此,中等作文评改也是如此,应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能动、主动学习的探索者”。
这里,我粗浅地谈了自己对中等作文评讲的困惑和自己的做法,其实这些做法同样适合各类作文的讲评。我想,只要我们老师给学生一粒希望的种子,施以耐心的雨水,坚持浇灌,他们定会开出写作的灿烂花朵。
参考文献:
[1]王尊政.两位专家教我改作文[M].中国作家年鉴,1984.
[2]地理教育中创新素质的培养[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5-12-14日.
http://www.studa.net/xueke/051214/20051214392-2.html.
[3]市教育学院张坤华老师《课堂教学的认知模式》授课笔记[Z].
[4]马孝东.让学生改出作文的靓丽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7).
[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J].福建教育,2003,(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