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历史课堂的愉快教学

2016-05-30 23:06赵劲松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拿破仑历史课堂

赵劲松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69-01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我省高考方案的变化,2004年我市开始将初中历史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行列。这一变化让所有的初中历史教师喜忧参半,喜的是历史成为考试科目后肯定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不再被贬为“副科”;忧的是历史从以前的考查学科变为考试学科必然会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如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大的问题,教学内容的枯燥性、乏味性而考试要考的问题,变成考试科目后学生负担增加问题等等。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我认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愉悦、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很轻松、愉快,有无穷的乐趣,把听课当成是一种精神享受,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使用新颖的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当我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我如果说:“让我先来讲一段故事”,瞬间教室里面雅雀无声,我就抓住这个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则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讲了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利用故事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电视电影片段导入,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歌曲、诗歌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生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的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就应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二、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为生动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易于接受。

例如讲《拿破仑的文韬武略》这一课时,为了突出拿破仑的一生对欧洲历史的影响,我整个课堂都以拿破仑一生的野史或正史里的传奇故事贯穿着,这样学生不但对课堂饶有兴趣还对拿破仑的一生与其他人有了更鲜活的认识。接下来的是教育学生如何更全面、更真实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三、运用幽默、诙谐的教学方法

1.谐音法。利用谐音编写出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词语,起到化简、提炼、深化内容的作用。这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幽默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如我在讲《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两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区分美国国庆日(7月4日)和法国国庆日(7月14日)的时间用了谐音法,美国人是“气死”法国人是“气得要死”。在讲《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的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记住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可以将他的名字读作“萝卜丝皮儿”。这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乐中记,记中乐”的效果。

2.有意曲解法。将原来的词句曲解成别的超越通常逻辑规范的意思。在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意大利的两面性,在分析意大利参战的原因时,可因势利导:“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观望哪方对它有利可图就参加哪一方作战。”这样学生在回味的同时加深了对意大利的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它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这一教学幽默的巧妙运用即讲清了内容,又启发了思维。还有很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这个问题容易混淆,怎么去区分呢?不妨曲解一下,二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9月1日和9月2日,可以曲解为开学第一天开始,开学第二天结束。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即抗日战争(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日本侵华战争(14年)。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心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历史学得轻松、愉快,才能使历史教学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猜你喜欢
拿破仑历史课堂
下期预告 拿破仑:折腾的前半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拿破仑美言惑敌
通识少年·拿破仑
新历史
拿破仑和他的士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