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利波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41-01
当前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贫乏,没有真情实感。提起习作感到无从下笔。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源头没有开通,学生无从表达。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开源”的工作。教师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阅读积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
一、感受生活,欲表达
好的习作题材来自对生活的孕育和热爱,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习作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因此,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人生,关爱世界,让人生旅途,世界变化,在孩子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校园、邻里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以及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中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习作时他们就会在生活的切身感受中筛选题材,想利用自己的笔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勤于观察,会表达
小学生的好奇心盛,敏感性强,想象力丰富,应该说可供写作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可是很多学生仍是认为作文很难,苦于不知写什么才好。原因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不懂得怎样去表达。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使学生在写作中“如同说话一样,心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三、注重实践,乐表达
习作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因此,在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参加夏令营、社会公益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讨论会、主题演讲会、学生辩论会、手抄报,录像、电视剧等,这就为记事文章收集了材料;访问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英雄模范等,这就为写人的文章积累了素材;参加旅游,聆听导游介绍,这就为写游记文章丰富了内容。这些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习作内容,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
四、阅读积累,善表达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如果学生的知识贫乏,词汇缺少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与书交朋友,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并要求学生勤作笔记,积累语言。不仅要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还要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产生的感受和认识的文字。美好的书报要多读、熟读、精读,习作时才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阅读的材料越多,写作思维就越活跃,写作思路也越宽,表达也就越清楚。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和表达的欲望,最终做到善于表达。
五、心有所思,有所感
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