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2016-05-30 19:34周萍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策略

周萍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21世纪,职业倦怠问题日渐凸显,现已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职业危害。高校,作为知识传播领域最顶端的象牙塔,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却鲜有人关注。该文将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为研究核心,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分析总结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形成的原因,并以此提出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a)-0118-02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将“职业倦怠”作为一个名词首次提出,并简要描述了“职业倦怠”的表现—— 人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等造成的一种情绪性耗竭状态。之后,该名词被广泛研究。至今,职业倦怠被大致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情感衰竭主要表现为工作没有动力、没有热情,对待工作很冷漠。由于情感衰竭表现明显,因此,成为衡量是否出现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去人格化主要表现为可以将自身和工作对象保持距离,工作态度不认真,随意敷衍,不服从组织安排等,与情感衰竭的表现而言,去人格化的表现显得更加隐蔽和不易察觉。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则更倾向于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消极评价,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总是在被迫或者被动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认为工作不仅无法体现自己的才能,而且繁琐乏味。国内和国外的统计研究均表明,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同时,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倦怠症的发生也有直接关系,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业者患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大。《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中明确指出,2015年教师职业倦怠不断地蔓延,这一现象在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包括一些被社会上认为很好的学校老师。由此可见,我国存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开始引起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然而,尽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但众多的实证研究主要将研究对象集中在了中小学教师身上,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而且范围较小。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概括出高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存在的主要原因

徐长江,解晓龙,莫世亮(2015)通過对14 467位高校教师进行统计调查分析,运用元分析方法得出结论,认为人口学变量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别、年龄和职称这3个方面。唐芳贵,彭艳(2008)运用职业倦怠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湖南省衡阳市的3所高校中的220位教师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李兆良、高燕、冯晓黎、梅松丽、万兵华、姚恕(2006)运用国际通用的Maslach倦怠量表(MBI-HSS)对吉林大学522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结论,女性教师、中青年教师和低学历教师更有可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并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查阅,该文认为,高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如下。

1.1 年龄

正如Maslach(1982)的研究结果认为,年龄与倦怠分值具有相关性。一般而言,对于20多岁刚踏入高校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而言,高校讲台充满了期望和憧憬,大多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和远大的抱负,但有些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工作若干年,步入而立之年的高校教师们,熟悉了教师的工作流程和高校环境,工作内容缺少新鲜感,逐步进入稳定的职业认同阶段,这一阶段,职业倦怠的苗头开始显现,但由于这个年龄的教师大多处于成家立业的阶段,需要建立稳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工作的积极性并没有消退很多。40岁以上的大学教师基本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基础也雄厚了不少,对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有些甚至另谋职业,因此,职业倦怠的问题尤为突出。

1.2 性别

众多学者针对性别和职业倦怠感的研究显示,男性更有可能具有高浓度的人格解体,相对而言,女性则具有更高水平的情感耗竭和更少的个人成就。一般而言,女性更具有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母性性格特征,因此,相比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更少会出现对工作冷漠的态度。因此,很多研究也证实这点,性别与职业倦怠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1.3 收入

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它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的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了47.7%,年收入在15万以下的占总人数的85.9%。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收入都不高,很多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多年,自己的收入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开始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

2 应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针对以上总结的3个因素,该文提出了应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3个策略。

2.1 拓宽高校教师的专业进修渠道

高校教师由于其自身所处的职业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周而复始的工作内容和节奏极易使其产生职业倦怠感。更重要的是原有的知识体系面临不断更新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应对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的情况下,众多老师疲于追求最新型的教学形式和方式,却又难以抽出更多精力更新旧的知识内容,产生众多矛盾,使得高校教师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造成职业倦怠。因此,积极拓宽高校教师的专业进修渠道,比如:网上培训、网络教学等方式,能让高校教师在灵活的时间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因此,成为一个良好的备受追捧的方式。

2.2 组织公平性

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感到明显的不满,尤其在评职称、评先进等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对组织的不信任感。当高校教师感到不公平时,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离职现象的发生。因此,高校应该规范各种制度,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减少高校教师对组织公平性的猜忌和疑虑。

2.3 提高高校教师的收入

高校老师的收入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曝光高校教师的收入并不高的时候。很多人建议将高校教师纳入公务员编制,该文认为,更多的应该是拓宽高校教师收入渠道,增加其事业编制收入。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作为职业倦怠感产生的高发人群,对其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从实际方面解决其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匡玉梅.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消减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15):23-24.

[2]Boyle G J,Borg M G,Baglioni A J.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65):49-67.

[3]石海梅,杨文博,于海琴.高校教师工作特征、组织公平感与支持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心理研究,2013,6(6):66-70.

[4]李兆良,高燕,冯晓黎,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6,19(11):49-52.

[5]唐芳贵,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30-932.

[6]徐长江,解晓龙,莫世亮.哪类高校教师易患职业倦怠:10年研究的元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1):79-87.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Passage Four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