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碧
摘要:《乐府诗集》是主要记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与乐章的总集。在《乐府诗集》中,把乐府诗分为:燕射歌辞﹑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等十二大类,在十二大类中又分若干小类。本文通过对《乐府诗集》诗歌类型的再认识,挖掘典籍的艺术价值,以便更好的为当代古典诗词歌曲的繁荣服务。
关键词:乐府诗集 古诗词歌曲
《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全书共100卷,主要记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与乐章,共5000多首。其中较著名的有《昭君怨》及项羽的《垓下歌》。《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乐府”,原是朝廷里掌管音乐的机关,于汉武帝时设立。主要任务是训练音乐人才、收集歌词、制作乐谱。歌词主要有文人专门创作和从民间收集的两大类。随着乐府的发展,人们也将乐府机关采集的各类诗歌也称之为“乐府”、“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二字便由官府的名称变成了诗体名。值得一提的是协律都尉李延年,李延年的歌唱得很好,“每为新声变曲,围者莫不感动”,曾在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其妹因此歌得幸,被武帝立为夫人,汉武帝立乐府,使司马相如等作诗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谱成乐调。
在《乐府诗集》中,把乐府诗分为:燕射歌辞﹑郊庙歌辞﹑鼓吹曲辞﹑舞曲歌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清商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在十二大类中又分若干小类。例如《横吹曲辞》可分为: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相和歌辞可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可分为:吴声歌、西曲歌等。在这多类乐曲中,郊庙歌辞、燕射歌辞是属于朝廷用的乐章,研究发现鼓吹曲辞和舞曲歌辞中有一部分作品与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被认为艺术价值不太高。在上文中介绍到郊庙歌辞,是指古人拜祭上天和祖先时的乐歌,是古代朝廷用于祭祀大典的一种仪式歌曲。
一、燕射歌辞
燕射歌辞,也是朝廷所用的乐歌,是朝廷在元会等重大的节日或者是君王宴会宗族兄弟和宾客时的乐歌。燕射歌辞大概分为三大类:一是用于天子的《食举乐》,二是用于天子大会群臣时的《宴飨乐》,三是用于射礼中的《大射乐》。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记录的燕射歌辞有三卷,166首,作品集中在两晋南北朝。代表人物有:傅玄,张华、荀勖、成公绥等。傅玄崇尚儒家思想,他的创作倾向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内容教化倾向明显,不以艺术审美为先。例如《何当行》《苦相篇》等对社会弊端的批评。《秦女休行》《怨歌行朝时篇》等则是对妇德贞节方面封建礼教的倡导。南朝留下大量的燕射歌辞,五言或七言的齐言体歌辞,并且燕射歌辞更加世俗化,也标志着五七言体创作的日趋成熟,推动了唐诗及律赋的发展。
二、鼓吹曲辞
鼓吹曲辞主要是以打击乐器和吹乐器笳、角、排箫为主间或加上歌唱的音乐,多来源于外族。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大量的胡人进入长安,在音舞中掀起一股“胡风”,鼓吹曲辞的音乐风格激烈豪放。汉代的鼓吹曲辞因为乐器配置、应用场合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鼓吹曲和横鼓吹曲两大类。①汉代后的鼓吹曲辞主要分两类:一是朝廷所制的用来歌功颂德,与汉铙歌曲对应的鼓吹曲;二是文人创作的以抒情为主要内容,并且在民间广泛传唱的汉铙歌曲。例如汉朝铙歌十八曲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代的鼓吹曲辞是以五言为主的杂言,就风格而言,汉代的鼓吹曲辞悲壮豪放;南朝表现出绮丽浮靡;唐代则表现出刚建清新的特点。
三、横吹曲辞
横吹曲辞是以鼓角为主,在马上演奏的军中之乐,又称鼓角横吹。主要包括汉横吹曲和梁鼓角横吹曲两类。起初横吹曲只是鼓吹曲辞的一个类别,指在马上演奏的乐曲。内容包括了新声十八解,《乐府题解》记载“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说的就是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柯兜勒》一曲,改编为28段新曲,并且广为流传。郭茂倩在编辑《乐府诗集》时,扩大横吹曲辞这一概念。横吹曲辞不仅包括新声二十八解,还包括汉以来直至唐代的北狄乐。基本上是指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一个综合收录。②从隋唐时期开始,鼓吹曲不再是鼓舞士气专用,主要用于仪式,并因乐器的多少演奏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大横吹、小横吹和大小横吹。代表作品《黄鹄》《陇头》《出关《出塞》《入塞》等十八首旧曲流传,多数以“采诗入乐”的方式演唱。横吹曲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歌《木兰诗》。
四、相和歌辞
相和歌辞是兴盛于汉魏西晋,以丝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歌唱的一种艺术类别,是汉乐府世俗歌诗的代表,也是中古时期传统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上采用源自周代的房中燕乐的清调、平调和瑟调三种调式。歌唱者自身也加入器乐演奏,敲击节鼓与丝竹伴奏相应和。主要用于宫廷元会、宴饮等娱乐场合表演,包括相和曲、相和引曲、吟叹曲、四弦曲、大曲等多种类型。相和引指引子、序曲,一般没有歌唱;吟叹曲大都声乐曲属于中小型乐曲;四弦曲是以笙乐器为主的乐曲;大曲是由歌舞曲综合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由艳解趋乱几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相和大曲表演时结构应该是:艳——执节者歌——解——执节者歌……解——趋——乱。③相和歌辞部分歌词保留在《乐府诗集》等书中,大部分丧失,如今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相和歌辞没有完整的保留。
五、清商曲辞
清商曲辞是指产生于南朝以来的吴地、荆楚一带,流行于汉人中的吴歌、西曲以及神弦曲、江南弄、上云乐、梁雅歌六类歌辞。追根究源,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清平瑟三调)是也,并汉魏以来旧曲。其辞皆古调及魏三祖所作。”④江南的吴歌是以五言四句为主体式短小。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凄清柔美。例如《子夜歌》,相传晋代江南一名名叫子夜的女子所作,属于乐府诗的一种。《子夜歌》描述四季的景象,按季节分为子夜春歌、子夜夏歌、子夜秋歌、子夜冬歌四种,多采用谐音手法抒情。例如: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等。唐代大诗人李白将原先的五言四句改变扩展为五言六句,以四季为题创作了《子夜吴歌》,广为流传。明代的冯梦龙将流传在民间的吴歌,辑录成《山歌》《桂枝儿》。清代的长篇叙事吴歌较为成熟。西曲是流行于荆楚地区的乐歌,盛行于建业地区,与吴歌一道是宋齐梁陈四朝上层社会的娱乐内容,以舞曲为主。《石城乐》《乌夜啼》《江陵乐》等三十四首舞曲在当时流传广泛。清商曲辞在隋唐后被看做是汉魏以来的旧曲与儒家思想的内容不大相容。同时也受新俗乐的冲击,因此地位逐渐衰退。
六、琴歌
中国古代的琴歌,又称“弦歌”,系采用古琴(七弦琴)伴奏、自弹自唱的一种艺术歌曲。它是儒、道、佛三家美学思想的体现。儒家认为至乐应简易、淡泊、平和,主张“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道家提倡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佛家追求的则是“万物皆空、万念俱寂”的境界。琴歌的风格清和敦厚、淡雅恬适、虚静修远。
七、近代曲辞
近代曲辞主要是指产生于隋唐时期用于宴享的各种曲辞。“近代曲者,亦杂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⑤近代曲辞包括了隋唐的时期的十部伎、法曲、二部伎、教坊曲、曲子、大曲、小曲等。其中十部伎与二部伎都是宫廷燕乐节目。法曲是唐代梨园法部教习的乐曲。
八、杂歌谣辞
杂歌谣辞是乐府采集归类来自民间民歌的一个类别。杂歌谣辞换做现代的概念就是原生态的民歌。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先秦《诗经》中的“风”、汉魏时的民间歌谣、隋唐时期的山歌与曲子。曲子是具有一定艺术性流行于城市的新型歌曲。民间歌曲与宫廷音乐并非互不相干、一成不变,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总体上讲,《乐府诗集》所收的诗歌,搜集广泛,多数是优秀的地方民歌以及文人用乐府旧题专门创作的诗歌。值得一提的是“新乐府”,它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⑥它与旧乐府相比的特点表现在: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便全都列入“讽谕诗”;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元稹、张籍、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乐府诗集》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是成书较早集历代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本诗集。分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从古典诗词歌曲的角度对乐府诗的分类进行再研究,重新走近古代人民用民歌来讲故事的生活方式,作为古典诗词歌曲的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音乐和社会历史提供了参照,同时在古诗词歌曲韵律等方面具有再研究的价值。
注释:
①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8页。
②韩宁:《鼓吹横吹曲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③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
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
⑥张煜:《新乐府辞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综合58-61页论述。
参考文献:
[1]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韩宁.鼓吹横吹曲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郭茂倩.乐府诗集[M].卷七十九近代曲辞.
[4]张煜.新乐府辞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郭茂倩.乐府诗集[M].卷四十四清商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