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始终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心地位,取得了辉煌成就,承载着国家战略与社会使命。然而,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国企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从国企取得的主要成就出发,分析探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寻国企在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新路径,进而巩固国有经济的基础,为实现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深化;企业;改革
一、国企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结束长期的混乱局面,转轨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迈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共和国的长子——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心地位,为实现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和社会使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14.47万户,资产总额85.4万亿元,上交税金总额3.45万亿元,占全社会工商企业的38.4%,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中国内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有64家,覆盖了20多个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是跨国公司竞争的主要力量。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企分开、以242个行业研究所企业化转制为内容的科技体制改革、集团化经营,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显著提高的技术装备水平,集中表现在:一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消化吸收,掌握了大量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科技;二是,利用科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工业装备。
现代企业制度初步确立。3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企业形态深刻变化。目前,全国有超过90%的国有企业已完成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改革,中央企业改制面由2003年的30.4%提高至2015年的80%。在境内外资市场,大批企业先后上市。
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有企业作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力量,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履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卓越成效。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增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坚定信心,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有一些弊端。科学地认识并分析国有企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股权结构相对单一,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产权制度改革,经历了从承包制到两权分离再到股份制的过程。过度单一的股权结构意味着国有资本的过度投入,会对国家经济运转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出现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企业资金的得不到有效缓解,过于紧密的政企关系会加剧国有企业对行政权力的依赖程度;股权多元化程度低,容易造成员工对于公司运行的参与度低,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
政府干预程度高,抗风险能力差。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国有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一方面,国有企业天然的与政府密切相关,大多有中央或地方的国资委直接出资设立并且管理,为国企控制国家的经济金融资源预留了“寻租”的空间。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虽然处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并且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各地政府部门承担着竞争规则的裁判员,国有企业作为运动员往往凭借其特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关系难以遵守规则。
三、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实践路径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面对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出现的新变化,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关系企业未来的发展命运,是坚持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力量,更是继续做大做强作用中国制造业、加快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有力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思路。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有利于推进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依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分类深化改革
科学分类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难点。只有科学地定位国有企业的性质、功能和作用,才能够真正提高监管的针对性、考核的科学性和改革的有效性,推动国有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对不同类型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和监督的理念。
不同国有企业定位,不同改革方向。公益类与商业类的不同定位,是国有企业分类的基本标准,决定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方向。“我国国有企业,既有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保障人民利益的特殊公益性,又不可避免的处于市场经济中而具有商业性。”国有企业要想兼顾公益性与商业性,就必须将商业性业务剥离出公益类企业,打破利益藩篱。
(二)提升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进一步破除行政性垄断。李克强总理在讲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多次强调政府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政府的减法换市场的乘法。计划经济的时代需要国有企业依托行政性垄断发挥主体作用,而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的行政性垄断已经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以“壮士断腕”之勇气坚决破除。破除行政性垄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不必要的行政性干预,将企业的行政与市场的双重属性相区分,“公益类”企业坚持重点领域的监管,“商业类”企业全面放开进入市场,剥离其行政特权,国有企业充分参与到市场经济竞争中,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当前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比重较低,有待进一步向高端产业链迈进,国有经济的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促进国有资本向新兴领域迈进。
(三)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决策科学化水平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国有企业的公有制属性,借鉴西方企业治理结构的构建模式,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权责明确、运转有序。”注重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和董事会自主决策的有机结合,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职能.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资产的有力监管,有利于保障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然而,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尚未纳入统一监管,需要继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保证国有资产监管切实有效。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正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只要正视问题、理清思路,一定能够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形势,乘改革之势成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国有企业,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国企改革:过关[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
[3]刘斌,程雅琪.从世界500强看国家竞争力[J].经济师,2015(10).
[4]李烨,等.透析西方企业转型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J].管理现代化,2014(03).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