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如何走出“无形”找寻到真正有辨识度的自我风采

2016-05-30 10:04房海涓
科教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自我认同民族文化成长

房海涓

摘 要 本文通过引入埃里克森关于青少年成长的“同一性”理论,通过品读成长小说经典《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寻找自我与艰辛成长的过程,探讨艾里克森关于黑人在多民族社会中通过寻找自我来走出“无形”处境这一自强之路的观点的合理性,引申艾里森的观点论证中国当代青少年在多元化文化冲击背景下的高速经济时代不迷失自我陷入“无形”并找寻到真正有辨识度的自我“风采”的出路在:立足于接纳自己的家族、尊重自己民族的优秀信仰,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对待其他文化带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辨证态度,并以赤子之心深深融入自己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与文化中发扬光大,才能找寻并成就真我风采!

关键词 青少年 成长 无形 民族文化 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5.070

On Teenagers How to Get out of the "Invisible" to Find the

True Self - recognition Degree of Self - style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lassical Works of "Invisible Man"

FANG Haijuan

(Guangzhou Technician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10)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roduced Erickson's "Identity" theory about the growth of teenagers. Through reading the classic novel "invisible man", in which the hero looked for self growth and hardships, it discuss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elf-improvement that the blacks 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seek self out of "invisible". It argues that in the high speed economy and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e teenagers don't lose themselves in "invisible" and find the real self identification of "style". The ways: excellent beliefs based on acceptance of their own family, respect their own nation, love their national culture, treat other cultures with a dialectical attitude of its essence to its dregs, and deeply into their nation's broad and profound utter innocence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find self-achievement.

Key words teenagers; growth; invisible; national culture; self identity

20世纪成长小说经典之一《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创作的成长小说,舆论公认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成长小说。而笔者致敬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是该作品在探索人的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探索问题上,在自我寻找和自我意识觉醒的问题上,对当代社会青少年的成长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引意义。在细致品读这部以表达美国黑人寻找自我与艰辛成长的经典作品过程中。笔者深深领悟到:主人公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体验过种种期望遭到毁灭的痛苦以后,才获得别人与生俱有的认识:我只做自己并全然认可自己!对身份的探索与不断接纳伴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而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是主人公经历成长挫折后获取的重要认知,使得主人公开始逐渐懂得怎样在复杂世界中生存。有了自我认识和定位主人公才有机会走出“无形”的困境。下面通过分析经典作品《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去探索人的自我认识与定位对青少年找寻自我获得成长的不可取代的意义!

1 回顾作品《看不见的人》描述的主人公处于“无形”尴尬境地的画面

“无形人”的经典人物是无名无姓的主人公。文章重点描述主人公怎样成为“无形人”的种种遭遇。原是在美国南方平凡朴实的黑皮肤小伙,从小被告知要对白人谦逊有礼。一篇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收获了一片好评,因此被邀去镇上白人头面人物的集会上再次演讲。演讲前,被白人故意诱导参加格斗,结果主人公被打得眼青鼻肿鲜血直流。演讲进场后,主人公发现白人对讲演其实毫不在意,聚在一起只是为了取乐黑人。主人公最后伤痕累累上台演讲并在受尽百般嘲弄后终于得到了白人给的一个公文包和一份进入州立黑人学院就读的奖学金。

主人公成了黑人大学生后却因一件偶发事件被黑人校长毫不留情开除出学校。在主人公北上纽约求职谋生四处碰壁之后,才知道是受到了黑人校长恶意中伤毁谤。这使主人公终于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无形人”,在社会中并沒有被认可的价值。

因此主人公强烈希望找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希望自己从此在社会中被认同被尊重。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主人公满怀期待踏上了前辈追求命运解放、追求自由的城市。但是接下来的种种经历却更深刻地使主人公意识到自己被各种无形的力量所包围和利用,一直是生活闹剧中的一个小丑或傀儡。在经历爆炸事故丧失记忆和被“兄弟会”利用事件后,他逐渐意识到两个自我并存,一个是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一个是作为本质的自我。他希望能保持本质的自我,但社会却只承认他的表面角色,并不接受他的本质自我。主人公用诙谐、讥讽的语言描述了整个经历,表达自己对身陷“无形”境遇的悲愤与无奈的心境。他决定开始追求真正属于自我的身份:做一个对自我充满信心的人!告诫自己不可以丢弃自己的黑人身份!不能漠视黑人文化!可见他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他逐渐领悟到在复杂世界中的生存法则,主人公开始正视自我的身份!

2 艾里森从社会和文化两个视角探索造成美国黑人“无形”处境的根源

艾里森1945年创作《看不见的人》的时候,人类因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开始意识到人道和人性的重要意义,这种觉醒给黑人带来了福音。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黑人被歧视和被压迫的命运,黑人在在美国社会依然被视为次等种族,不配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与自由!原因是因为在美国社会中,很长的历史里都是同时存在黑白两种文化价值观。这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冲突。一方面,白人由于自己有优于黑人的社会地位和强大于黑人的政治权力,其文化在冲突中一直居于上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并利用各种残忍手段来达到对黑人文化的统治;另一方面黑人作为弱势种族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白人文化的主宰。这种文化冲突中的统治与被统治最终导致白人社会中黑人的个性和自我的丧失,最终沦为“无形人”。

3 艾里森通过作品探索黑人如何走出“无形”境遇

艾里森通过作品《看不见的人》探索出黑人要想在社会中争取到真正平等合理的地位,暴力抗争或忍辱屈从的态度和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拯救种族。所以主人公通过不断追求挣脱白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凌驾于他身上的卑微身份和畸形的价值观,听从自我内心的声音,按自己的准则做事,从而逐渐使自己获得了独立人格,成为有思想、有灵魂、有尊严的人而被别人看见,从“无形”的阴影中走出来。

4 从《看不见的人》主人公陷入“无形”的经历及原因分析当代中国青少年陷入“无形”的种种诱因

改革开放带来流行文化盛行,导致青少年盲目追求“个性”自由,比如染发,泡吧等在师长眼里的非主流在他们眼里变成了“个性”,他们跟随流行文化的花哨表象盲目随行,却对其内涵全然无知。

世俗主义的流行使民族文化的核心即人格与尊严都被严重忽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民族大耻辱早已被诸多青少年遗忘,民族的荣誉似乎已经与他们没有关联,如此下去,中华民族将何去何从?

消费主义的盛行刺激了青少年庸俗的攀比之风,金钱和物质已成为当今大部分青少年的主流取向。他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导致他们热衷名牌、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笑贫不笑娼!无法满足欲望后则萌生对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怨恨”,甚至恼羞成怒为对传统文化的“反叛”情绪。

在满屏的勇侠、超人的虚幻世界中,青少年的彷徨情绪找到了暂时逃避现实的归宿。然而虚拟世界也将暴力崇拜,江湖义气、奢靡色情、不劳而获等错误的价值观传输给了青少年,使他们脱离现实,无法直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一旦遇上挫折就选择逃避与放弃并选择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

5 从《看不见的人》黑人的自我定位启发探索当代中国青年如何在多元文化冲击中找寻到真正有辨识度的真我风采

青少年一代不可避免地陷入一股盲流,他们想摆脱流于肤浅,远离流行的快餐文化,追求独立魅力人格并在社会中能实现自我价值,但由于缺乏独立判断的辨证思维和坚韧的自我管理毅力,在理想与现实诱惑的不断冲击中,不免使他们在光辉理想与庸碌度日之间徘徊,既追求美好理想又似乎找不到理想的方向;既想信奉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事实上却又自觉不自觉地顺应粗俗的社会行为模式,甚至使青年陷入迷惘不安的困境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引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青少年成长的“同一性”理论,这种无所适从跟《看不见的人》文中的主人公的彷徨找不到自我认同是有相通之处的。所以当代青少年要避免陷入“无形”的尴尬境地,对待新的社会秩序和多元文化的影響,极端反抗或盲目吸收的态度和方式都将导致失去自我。只有立足于接纳自己的家族、尊重自己民族的优秀信仰,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对待其他文化带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辨证态度,并以赤子之心深深融入自己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与文化中并发扬光大,才不会陷入“无形”的境地,才能找寻并建构出真正具备辨识度的真我风采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美].看不见的人.译林出版社,2008.

[2] 曹群.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社会化.中国高教研究,2001(6).

猜你喜欢
自我认同民族文化成长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