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霞 朱静 唐亮
摘要:高校运动会、校内群体竞赛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对各类运动会的兴趣降低,参与度下降,传统的校内群体竞赛亟待改革发展。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校内体育竞赛进行实践研究。得出结论:开展以“淡竞技、提兴趣、重参与”以健身为目的多种形式的校内群体竞赛、构建新的校内群体竞赛模式;对我校春季、秋季运动会的报名方式、名次录取及记分办法进行改革,激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育竞赛;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48-02
一、前言
现代文明的进步和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生存环境的异化,导致人的体质弱化,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为扭转学生体能持续下降的趋势,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发起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探索发展各种有特色的综合或专项学生体育竞赛,举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增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群众性、娱乐性、趣味性,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
高校运动会、校内群体竞赛等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体育工作的一次检阅。有效地组织校内群体竞赛,可促进运动技术水平提高,推动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但是,目前高校运动会等群体竞赛的尴尬境地人所共知,学生对各类运动会的兴趣降低,参与度下降,传统的校内群体竞赛亟待改革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高校校内群体竞赛模式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详细查阅相关书籍,用“校内群体竞赛”这一关键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相关的期刊及相关领域硕博毕业论文23篇,筛选对本研究具有相关性的文献和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②专家访谈法。对北京市部分高校体育部主任及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各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开展的状况并提出建议。③数理统计法。本文用EXCEL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三、結果与分析
1.开展以“淡竞技、提兴趣、重参与”以健身为目的多种形式的校内群体竞赛、构建新的校内群体竞赛模式。阳光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创新,使校内竞赛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淡竞技、提兴趣、重参与”作为群体竞赛改革的主旋律,把校园群体竞赛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需要,使学校群体竞赛成为人人有兴趣、个个爱参与,较好的体现了竞技性、娱乐性、趣味性三者的结合,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校内群体竞赛新模式对改进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①打破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要竞赛内容的模式,开展主要以参与度较高、娱乐性强、学生有兴趣的校内群体竞赛。我校学生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形成我校特色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阳光体育运动成效显著。群体竞赛活动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为引领的校内主干群体比赛,院系协会基层赛事多层结构。每年校级群体竞赛从2011年到2014年由16项增加到22项。我校创设的特色校园体育活动众多,从春季的3·7女生体育节,春秋季田径运动会、游泳比赛、校园铁人两项赛等到冬季的12·9长走大会等,这些校园的群体竞赛贯穿学生全年的学习生活,引领和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和积极性。201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年共有5945人次参加校内群体竞赛,648人次担任裁判工作。②校内群体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能够以学生为本,兴趣为主线,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以锻炼身体为目的。据统计我校2006年参与运动会405人,2007年468人;校内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等群体竞赛基本上也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参与率特别低,三四年级和研究生参加很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创设了很多特色校园体育活动,例如3·7女生体育节,是专门为女生设置的体育节日,有单人项目踢毽、跳绳,以宿舍6个人为单位的团体项目踢毽、跳绳、拼图、手拉手钻呼啦圈等活动。12·9长走大会是不设锦标的比赛,没有先后名次之分。仅这两项校内竞赛2014年的参赛人数达到1463人次,比一届全校田径运动会的参赛人数都要多。这些我校独创的比赛形式不以锦标为目的,参赛的过程是学生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加交流的时间,学生参加兴趣极高,锻炼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对全校春季、秋季运动会的改革。①竞赛性项目33项。竞赛性项目就是传统的田径项目。②快乐健身项目。主要为两到三人的团体项目,项目内容有男生项目:双人踢毽接力赛、双人双摇跳绳接力赛、三人引体向上接力赛、三人俯卧撑接力赛;女子项目:双人踢毽接力赛、双人单摇跳绳接力赛、三人仰卧起坐接力赛、两人传垫球比赛;男女混合项目:男女混合垫球比赛、男女混合踢毽比赛、三人板鞋。③集体性项目:参赛人数在6~20人之间,都要求女生要占参赛人数的一半,经过三年的比赛实践,确立了集体比赛项目的内容为六人绑腿侧行比赛,跳大绳比赛,跳大绳、彩虹飞舞、旋风跑、齐心协力、鼓动人心、有轨电车、毛毛虫竞速。表1是2014年春季学生运动会集体项目参赛情况的统计,仅集体项目参赛人数就达到2088人次,这些集体项目即考验了团队协作能力,又锻炼了身体素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3.改革运动会计分办法:①运动会报名方式的改进。报名时以院系年级为单位进行,各院本科生以年级为单位各组一队,研究生以院为单位组一队。而学生人数较少的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提高采收率研究院以院为单位,本科、研究生合组一队参赛。竞赛项目限报2人,每人限报2项,但是集体项目、快乐健身项目不限报个人报名次数,鼓励学生们参与集体项目的比赛。②名次录取及记分办法的改进。团体总分录取采用两次计分录取奖励办法。第一次计分,以各参赛队各项目得分累计计算各队年级组团体总分;第二次计分以院累计分计算院系组团体总分,年级组团体总分录取前8名,院系组团体总分录取前3名。田径接力项目、全能项目分数加倍,集体项目双倍积分。这些计分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院系计分模式,给外语、人文等学生人数较少的院系更多比赛的机会,创设公平竞争的比赛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①开展以“淡竞技、提兴趣、重参与”以健身为目的多种形式的校内群体竞赛、构建新的校内群体竞赛模式。打破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要竞赛内容的模式,开展主要以参与度较高,娱乐性强,学生有兴趣的校内群体竞赛;校内群体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能够以学生为本,兴趣为主线,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以锻炼身体为目的。②对我校春季、秋季运动会的报名方式、名次录取及记分办法均进行改革,激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
2.建议: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创新体育竞赛内容,大力发展学校传统项目的同时创造新的运动项目,充分表现学校独特的文化色彩突出竞赛的育人理念,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兴趣和积极性,使高校校内体育群体竞赛竞技健身娱乐并存,全面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宫晓丽.对积极创建高校体育竞赛工作新局面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2):51-52.
[2]杜光友.高校群众性体育竞赛与运动会改革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6(4):136-137.
[3]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学生校内群体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科学研究,2005,9(2):27-28.
[4]周红萍,魏家骏.初探重组高校运动竞赛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2002,24(3):281-282.